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坚持生态优先 江苏探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盐城大纵湖、九龙口等湖荡湿地,鸟类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再现“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丽景观;在南通启东吕四港附近,数十头伪虎鲸在翻滚、跳跃;在连云港市连云区的沿海湿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欢快现身……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唯一坐拥江河湖海的省份,近年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全力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布局实施连云港、南通和盐城等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滨海湿地修复面积约1800公顷,清除互花米草面积约800公顷,连岛整治修复及保护被评为2023年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9个典型案例之一,实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总体呈现改善趋势,2021、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分别达87.4%、88.9%,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鹿鸣呦呦……一幅美丽画卷在江苏沿海徐徐展开,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亮丽注脚。

  治污攻坚,重现水清滩净湾美

  眼下正是鸟类南迁的高峰期,在南通市如东东凌沿海湿地,万鸟齐聚。勺嘴鹬、黑嘴鸥、小青脚鹬……珍稀物种从昔日的“神奇偶遇”变成如今的“常来常往”。

  “美丽精灵”并不知道,自由嬉戏的背后,离不开人类的悉心呵护。江苏始终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必须守牢的底线,持续深入打好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守护碧海蓝天。

  2022年,江苏出台《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加快解决存在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切实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此,江苏在近岸海域建立“9+2”攻坚体系,实施九大攻坚行动与两项建设任务。

  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区抓落实。“扎实推进陆海统筹,强化源头治理,每月调度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总氮浓度,逐一分析原因,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扎实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污染的治理与管控。”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常新风介绍。

  江苏牢牢把握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的重大机遇,在守护蓝色家园上不断探路——

  今年2月,《江苏省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和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在全国率先开展近岸海域总氮、总磷、COD量化削减工作。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上。江苏高标准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成为环渤海省外最早完成入海排污口全面排查的省份。截至目前,已完成80%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

  8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的公示》,盐城大丰川东港成功入选,这也是继盐城东台条子泥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后,盐城再次入选。

  这并非偶然。美丽海湾建设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事实上,早在2021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美丽海湾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对全省美丽海湾试点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今年,江苏印发《美丽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此后又在全国率先制定江苏省级美丽海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全国美丽海湾建设提供了江苏模式。“江苏滨海湿地面积占全国18%左右,居全国第一。盐城在全省滨海湿地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好。”省林业局局长王国臣告诉记者,“滨海湿地是全球九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通过这几年我们强化对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滨海生态持续向好,现在每年冬季有420余种、300多万只候鸟来此迁徙越冬。”

  沿海养殖业越发向绿。“上半年,全省沿海地区改造标准化池塘面积达10万亩。盐城滨海陶湾海洋牧场入选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涉及海域面积646.98公顷。连云港赣榆渔港经济区入选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名单,获中央补助资金7000万元。”省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中心主任钱林峰告诉记者。

  在一系列综合治理下,水清滩净、人海和谐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2年,江苏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88.9%。优良海水面积比例超过国家考核目标25.5个百分点,全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优。

  修复留白,“鱼鸥翔集”照进现实

  沙洲壮阔、苇荡清幽、群鸟齐飞,黄海湿地这条“生态走廊”引人入胜。更发人深思的是,在寸土寸金的长三角发达地带,守住24.72万公顷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需要何等定力?

  发展的冲动曾带来猛烈冲击。多位全程参与保护区建设的员工回忆,多年前,众多企业纷至沓来,但被告知湿地保护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如今,“湿地之都”成了盐城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盐城以为沿海、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实施“一片林”工程、湿地和海岸线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537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和自然岸线保有率居全省第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此前,一组2017年与2021年连云港市灌河口卫星监测对比照片引发全网关注,曾经的“褐红海水”恢复了自然面貌,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10多年的伪虎鲸重现灌河口。

  在东台市条子泥湿地,数以万计的水鸟密密麻麻。“5月份的调查发现,湿地又新添了黑短脚鹎、灰树鹊两个物种。”东台市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洪涛介绍,“为了帮候鸟找到涨潮时合适的栖息地,我们对海堤西侧一块720亩的鱼塘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鸟类生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拥有近1000公里海岸线的江苏,努力探索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模样。

  ——滨海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完善。迄今滨海湿地区域已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海洋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湿地保护小区28处,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滨海自然湿地保护面积达60万公顷,滨海湿地保护率达62%。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持续推进。近年来,依托重大生态保护战略,全省稳步推进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江苏严格管控滨海湿地围垦,退(圩)还滩和修复滨海湿地14万亩。争取中央财政、自然保护区建设补助资金近亿元,用于支持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重要河口等区域开展滨海退化湿地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滩涂互花米草除治等。

  ——滨海湿地与候鸟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相继实施,滨海湿地保护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完成沿海三市滨海湿地调查评估,逐年开展滨海重要湿地遥感动态监测,强化违规利用疑似点排查核实。

  绿色低碳,沿海城市逐“绿”而行

  今年1月开工,5月底完成首件组件顺利下线,仅用4个月,通威太阳能(组件)盐城基地就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达效。作为目前全球光伏组件单体规模最大的智慧工厂,这里单GW的人力配置比目前行业平均至少降低30%以上,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行业领先,为盐城打造绿色能源之城注入强劲动能。

  “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是盐城比较优势中最具个性化的优势之一。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全省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到2025年,盐城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建设国际绿色能源城市。”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说。

  美好蓝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付诸行动。推进低(零)碳产业园建设,是盐城制胜新赛道、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关键一招。

  6月,周斌出访欧洲,向海内外发出共建低(零)碳产业园的盛情邀请;7月,盐城召开低(零)碳产业园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盐城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低(零)碳产业园建设为引领性、标志性工程,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同时,探索“风光+”、海上“能源岛”等新能源示范应用场景,支持盐城环科城创成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勇探新路。

  盐城的探索,是我省沿海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地少人多、发展强度高的江苏而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选。

  “我省着力推进江苏海洋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打造美丽江苏建设新典范。遏制海洋资源粗放利用、无序开发,提升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发展低碳、零碳海洋产业业态,推动海洋经济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利用滩涂、滨海湿地资源,推进海洋碳汇研究和碳汇交易试点,丰富海洋生态产品供给。”省自然资源厅海洋规划与经济处处长王均柏介绍。

  新近发布的《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为江苏向海洋强省进发规划好高质量“航线”。开展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试点,比如提出加快零碳产业园试点项目建设等新举措,培育智慧海洋牧场、智慧港口等“智慧+”海洋产业;坚持海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重点塑造“三个百里”滨海精华段落:连云港塑造“蓝湾百里”,盐城塑造“生态百里”,南通塑造“缤纷百里”……绿色发展成为《方案》的“关键词”。

  展望未来,筑梦深蓝,全省上下将奋力守护好广阔而美丽的蓝色家园,让美丽江苏的绿色未来触手可及。(记者 丁蔚文 卞小燕 许海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