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第二届“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评选结果出炉,由江苏省林业局推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泽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荣膺其中,并于9月26日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正式公布,这是首次在国际舞台展示的江苏省唯一一个内陆淡水湿地恢复修复类案例。
据悉,自上世纪80年代,洪泽湖湿地周边圈圩、围网养殖和捕捞产业迅速发展,围网养殖面积增加至35万余亩。洪泽湖湿地生境破碎化、物种单一化日渐严重,不仅威胁百万候鸟的栖息家园,也使渔民尚水而居的生产生活渐入困境。
洪泽湖湿地“日出印象”(张连华供图)
自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洪泽湖保护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重点关注由大规模围网(圈圩)养殖、围湖造田和渔业捕捞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生态修复是目标、退渔还湿是举措、转产就业是关键”的原则,不断深化“2+6+N”共建共管机制,统筹做好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累计投入资金15.3亿元,会同地方政府加大围网和圈圩拆除力度,基本消除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系统破碎化现象,积极响应“十年禁渔”号召,探索出与“湿地相争”到“生态双增”的洪泽湖湿地生态保护模式。
洪泽湖“湿地之眼”(李成之供图)
洪泽湖湿地修复在规划设计上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重视技术应用、切合实际、成果转化和效益发挥。一是运用多举有效的修复技术。通过强化微地形改造、保留表层土壤种质、促进呼吸口净化、设置洋槐桩拦截入侵物种等修复技术,改善区域动植物生存条件,有效恢复湿地立体生态。二是构建新颖高效的管理模式。摸索“潭-滩-岛”和“边潭-心滩”生态修复等数十种模型,将生态感知、远程物联设备等先进技术与人工观测、调查采集的方式相结合,打造智慧湿地监测监控平台。三是打通生态惠民的实现路径。不断丰富“2+6+N”共建共管机制内涵,开展生态绿色扶持计划、大美湿地研学旅游等有效举措,协力加强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共治,努力丰富探索生态惠民路径。
智慧湿地管理平台
修复措施的全面开展,加上人为活动干扰的全面禁止,使得洪泽湖湿地生境连续性得到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得以快速恢复,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如今,洪泽湖湿地内水系连通,满目疮痍不再,原生湿地生态逐步显现,勾勒出了一幅层次鲜明又极富内涵的“油画世界”。
洪泽湖湿地“芦从云影”(刘长征供图)
通过科学的湿地修复和高效的管理举措,洪泽湖得以华丽转身,保护成效不断彰显。在生态效益方面,累计完成退渔还湿面积28.9万亩,修复重要区域受损湿地3.6万亩,鸟类种类由147种增加到230种,鸟类总数由20余万只增加至50余万只。在社会效益方面,完成“两船清理”4733艘,妥善安置渔民6784人。在长江经济带120处国家级保护区评估中,位列第三。在经济效益方面,依托“洪泽湖品牌”建立了泗洪水产科技研发孵化示范基地、泗洪现代渔业产业园等生态养殖基地,运行后年产值4亿元、实现利润4000万元,辐射养殖塘口50万亩、带动群众年增收2亿元。
接下来,洪泽湖保护区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提升生态价值服务功能为统领,切实聚焦生态修复、物种保护、自然教育、智慧湿地、科研监测和动态巡护,让最美湿地修复案例的成效扩而充之,让“潜鱼跃波万鸟翔”“荷花满湖十里香”的景象常留湿地。(李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