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
展现新作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新”重大任务之一。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对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重要部署。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全省上下正奋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成为理解历史中国、认识现实中国、把握未来中国的重要窗口。
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找到更多落脚点
文明如潮,浩荡弦歌。江苏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第二个结合”在江苏找到更多落脚点,为江苏现代化筑牢文化根基。
9月24日,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闭幕。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近12万人次走进运博会六大主题展,线上受众突破4亿人次。
在虚拟空间畅览运河沿线风光,欣赏各地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体验国内外特色美食及文创产品……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独具匠心的传统技艺、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大运河孕育了光辉灿烂、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也再次见证了一场精彩圆满的盛会。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全省文旅系统将充分发挥江苏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重要承载地的优势,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第二个结合”在文旅领域有更多落脚点。将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用更多有影响的考古重大成果实证和解读中华文明,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文物、古籍、非遗和历史文化街区,总结推广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平江路“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等有效做法,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出的《江苏文库》已出书目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让“江苏基因”在国家书房熠熠生辉。“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启动以来,实践“盛世修文”的壮举,系统呈现江苏文化记忆,实现了对江苏文献典籍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我们将深刻把握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重大文化学术意义,高质量完成《江苏文库》编纂出版工作,让典籍里的江苏闪闪发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人介绍,7年来,《江苏文库》已出版1002册,《江苏文库》数字化工程也在同步推进,让古籍走出“深闺”、实现数字共享。下一步,“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将加强对经典著作的注解,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引人共鸣的精神价值、时代价值。同时,聚焦文脉研究成果的现代阐发和公众传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现代传播与活化利用。
戏韵悠悠,观众如潮。2023紫金文化艺术节正在进行,为全省群众带来精彩的艺术盛宴。与往届相比,今年艺术节更加重视传统戏曲、传统剧目、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展示。入选“新创剧目会演”的23部作品中,戏曲类剧目共15部,涵盖扬剧、锡剧、淮海戏、柳琴戏、吕剧、泗州戏等地方戏曲。此外,还面向全省各院团征集了一批经典剧目进行展演,充分彰显传统戏曲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价值追求和审美心理。
让江苏人拥有更加丰厚的精神财富
当前,江苏各地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气质和风骨的精品力作,让新时代江苏人拥有更加丰厚的精神财富。
24个月、17座城市、近17万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江苏大剧院民族舞剧《红楼梦》成为当下演艺市场中一张“爆款”名片。近年来,江苏大剧院坚持打造艺术生产传播高地,打造了民族舞剧《红楼梦》、话剧《朝天宫下》、歌剧《拉贝日记》、钢琴协奏曲《运河纪行》等一系列富有江苏特色的文艺力作,极大地提升了江苏的文化影响力。
“把藏在江苏历史文脉中的‘珍珠’挑出来,使其焕发时代光彩,是大剧院的重要使命。”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表示,江苏大剧院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开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艺术创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江苏文脉融入文艺创作,创作出更多代表江苏文化内涵、体现江苏特色、展现江苏精神的舞台作品。
9月25日,第六届紫金合唱节圆满落幕。本届合唱节开幕以来,走入音乐厅欣赏合唱艺术的观众共有近2万人次,收看比赛直播超过900万人次,群众成为合唱节的主角。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说,这届比赛所得到的反馈令人满意,外省评委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称赞紫金合唱节的水平在逐年提升。
文明夜话、缤纷夜市、文艺夜读、健康夜动……江苏的“点亮星夜”文明实践“夜模式”活动,在打通基层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方面实现可喜突破。记者从省文明办了解到,江苏将在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发动群众参与上下功夫,结合一年四季气候情况、重点工作、各类节日节庆和群众生产生活特点,“量体裁衣”设计推出文明实践主题项目和创新场景,唱响文明实践“四季歌”,促进服务群众“零距离”。
涌现更多熔古铸今、汇通中西的成果
从维也纳金色大厅到柏林爱乐音乐大厅,连日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赴欧洲3个国家7个城市巡演《丝竹里的江南》音乐会,为当地观众奏响“来自苏州的声音”。近年来,江苏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模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积极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国门。
兰花指、兰花掌、水袖戏服……9月,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内出现了一批神秘“嘉宾”,柯军、孔爱萍、施夏明3朵“梅花”,手把手传授昆曲的“四功五法”,展现独具一格的“昆曲范儿”。作为“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系列活动之一,“文明遇·鉴”昆曲雅集及教学工作坊活动吸引了百余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民众参加,让他们近距离领略中国昆曲艺术的魅力。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表示,江苏作为昆曲发源地,始终坚守“南昆风度”,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在施夏明看来,昆曲走出国门,带出去的不仅是一部部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让世人了解中国的人文情怀和精神风骨,“一代代昆曲人用梦想、坚守、热情,为昆曲筑起坚实的基石。未来,我们将加强昆曲新作品的开发,用艺术的语言架好沟通的桥梁,让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
致力打造更多熔古铸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持续提升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江苏各地努力擦亮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等一批文化品牌,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根脉,提炼打造特色文化标识。
国庆长假期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熙熙攘攘,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在这里“触摸”千年大运河。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博物馆努力为保护、传承、利用、宣传大运河文化探索新实践,奋力为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贡献,积极推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多方面阐释和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6月开馆以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520万人次、线上自媒体粉丝超210万人次,荣获2022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等荣誉。郑晶表示,为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博物馆将全力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顾星欣 王慧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