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找准定位互补 打造创新高地 长三角要协同融通

  继安徽合肥之后,长三角三省一市全国人大代表10月9日至12日赴上海、苏州、南京等地进行联合调研。从芯片到人工智能,从基因检测到大飞机,这一路展示了长三角区域聚力科创、全链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也引发了代表们对打造长三角科创高地的思考与探讨。

  更高层面产业协同

  调研中,代表们频频谈到的一个词是“协同”——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需要更高层面的产业协同。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不少企业在‘卷’:你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在调研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表示,科技创新不是简单做项目,而是涉及全链条的创新网络,如果企业对自身在这张网络里的定位不清晰,一哄而上跟风,可能造成产业雷同和资源浪费。

  在权衡看来,长三角打造科创高地,需要各地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大家在这张创新网络中要能找到自己能够发力的点,你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四链融合,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避免资源错配。”

  “不能因为研发设计赚了钱,所有企业都去搞研发。”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路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认为,要参与更高层面的国际竞争,长三角区域应该构建更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区域要素优先配置。

  携手推进创新人才交流

  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令代表们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些车间里的最新动车产品,还有长廊里展示的“大国工匠”劳模榜。在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张金字塔状人才激励图引起代表们的兴趣,从天才科学家、到产业领军人才、再到骨干人才,无不昭示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硬道理。

  打造科创高地,该如何引才育才?“有的地方针对院士专家开出高价待遇,这里开出8万元,那里就出10万元。如果都这样搞,学者还有心思搞科研吗?”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周善红认为,城市间的引才竞争有时变了味,陷入抢人“内卷”。

  “对顶尖人才来说,最在意的是这个地方能否提供他施展才能的舞台空间。”在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看来,影响人才作出选择的因素依次为平台、文化、政策。长三角区域完全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应做整体规划,共同提升营商环境,打造良性文化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并在政策层面逐步缩小差距,这样才能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在各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代表们提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人才流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比如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导致人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受阻,对于一体化进程人才支撑和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建议长三角携手推进创新人才交流,打破地域、户籍、人事关系等制约,推行更为柔性、灵活的引才模式。(记者 王海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