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荣获“地球卫士奖”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记者 胡静漪 吉文磊)北京时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今年,“蓝色循环”项目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也是浙江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支付宝“蚂蚁森林”项目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估计有7500万吨至1.99亿吨,海洋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但因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一直是全球性环保难题。

  “蓝色循环”项目采取的是一种“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2020年,该项目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台州市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在台州试行。

  市场化收集,是“蓝色循环”项目的起点。“以前海边都是塑料垃圾,很脏。渔船出海,塑料垃圾还常常会缠住螺旋桨……”台州温岭市小沙头村渔民郭文标回忆。2021年,小沙头村建起“小蓝之家”海洋废弃物收集点,郭文标和50多名渔民、沿海低收入居民组成收集队,通过河口拦截、岸滩捡拾回收废弃物,卖给资源再生企业。郭文标说:“海岸干净,出海安全,老百姓还有钱赚。”现在,一个海上捡回的塑料瓶,回收价从3分钱涨到2角钱。一线收集人员月增收500元以上,群众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项目因此更具可持续性。

  截至目前,浙江有6.18万人次、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该项目已经回收海洋废弃物10700多吨,是中国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的项目。

  废物为啥能变宝?关键是科技加持,得到国际认可。在项目运营主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的监控大屏上,记者看到了废弃塑料回收、储运、处置、再生的每个环节。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各环节的流程和数据被浓缩在塑料再生制品的“追溯码”上,最终实现碳足迹标定。公司海洋事业部总经理陈亚红说:“可追溯的碳足迹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海洋垃圾变成了海洋宝藏。”有了国际认证,这些海洋垃圾制成的塑料再生粒子被一些注重环保减碳的国际大公司以高出传统再生塑料价格约165%的幅度采购,实现了市场化循环利用。目前,相关产业链已串联起国内外237家企业,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

  “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曾经的治理困境变成了共富红利。”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这一模式正计划向全国十余个沿海省及直辖市推广,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