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记者 陆遥)具有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奔涌不息的运河水,如汩汩流淌的大动脉,沟通着南北,联结着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传统和现代文明。
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全长683公里,流经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5市25个县(市、区)。它通江达海,北接长江经济带、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它又饱含吴风越韵的人文内涵,是中国大运河中全线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在中国大运河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省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项工作,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浙江样本。
贯通南北的悠悠水脉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曾经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命脉,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纽带。沿线数不清的城镇村庄,因与运河相伴相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漕运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可以说,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之河”,也是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的“诗性之河”,古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之河”。
杭州亚运会期间,摄影师温佳鑫用11天时间走读运河。不同以往的是,他把公交车作为此次旅程的主要交通工具。
京杭大运河是“人”修建的航道,在温佳鑫看来,要了解大运河,就不能单纯看河,一定得涉及沿途的城市和人。11天里,他坐了1271站的公交,从杭州到湖州、苏州、镇江、清江、扬州、临清、淮安、徐州、聊城、德州、沧州……他一路北上,在和当地人的交流中,听说了许多运河的故事,收获了沿途城市、乡村的风景。
从故事里,我们看见了大运河的各种精彩。
历史是大运河的底色。《说文解字》道:运者,迻徙也。回望华夏历史,运河的开凿无一不是以“迻徙”(迁徙)为目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整治与开发,解决了南粮北运、商贸流通的难题。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功能不仅体现于经济方面,还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是大运河的成色。大运河曾遭受自然与人为的多种灾害,有的地段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或变得脆弱。眼下,浙江把绿色保护融入运河沿线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推动大运河核心城市构建具有鲜明运河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和城市形态,一个个以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为主题的运河小镇频频出圈。
开放是大运河的亮色。拿浙东运河来说,东边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西边通过京杭大运河与隋唐运河连接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使节往来、海外贸易,均赖于此。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至今仍然在发挥着航运、灌溉、观光、调水等作用,而由其创造与衍生的文化宝藏,更是不计其数。
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
波光云影、千帆过尽的大运河,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壮美和辉煌。
浙江段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文化遗产数量多、分量重,共有11个河段、13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分别占大运河全部遗产段和遗产点的15%和22%。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河段长度327公里,占遗产河道总长的3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从古迹到文物保护单位,再到世界遗产,大运河经历了一场重获新生的文化整治和疏浚。
深秋时节,走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游人如织。浙东运河博物馆内,市民张女士边走边看,边向身边的孩子介绍:“在这一幅‘运河长卷’中,可以找到绍兴、越城乃至运河边上的各个镇街。运河沿线的人文历史价值与内涵,通过一张图便清清楚楚。”浙东运河博物馆以“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为主题,向公众展示“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图”,成为绍兴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这样的例子,在浙江比比皆是。宁波慈城、湖州南浔、嘉兴乌镇和西塘等地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湖州桑基鱼塘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太湖溇港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运河滋养了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等地域文化以及“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孕育了浙江的文化特质,为浙江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凭着这股精神力量,浙江的大运河孕育出许多“明珠”。建立在嘉兴王江泾镇旧粮仓基础上的“运河·陶仓理想村”,集合了陶仓艺术中心、国货品牌集合民宿、咖啡轻食空间、青年公寓、个人工作室等空间,以“国潮”为锚点,打造创业者梦想社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描绘出的一处诗意栖息地。这处原本是运河边闲置资源的空地,通过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和年轻创客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用、平台共建、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成果共享,让运河的文化价值与人的价值有机结合。
创新活力的时代动脉
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烙印下大写的“人”字,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作出重要指示——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谆谆嘱托,为浙江指明了方向,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必须充分发动人民参与,依靠广大人民的行动、智慧与力量。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保护遗产、造福人民才是根本。眼下,浙江正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擦亮运河文化这张金名片。
大公园,更时尚。杭州小河直街的运河公园,自开放后就成了杭城众多时尚活动和展览的举办地;位于运河沿岸的桐乡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走过十年。公园、广场、博物馆、历史街区、文创园区、非遗体验区等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增加,大量的文化休闲配套设施得以完善。这些文化空间犹如一个个丰富和活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命肌体的造血细胞,在提高社区品质、延续运河文脉、增强地方底蕴、促进家国认同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朋友圈,更广阔。众人拾柴火焰高,2022年9月,由塘栖、张家湾、杨柳青、瓜洲、南阳、南浔、崇福、乌镇等八大运河古镇联合发起,全国大运河沿线近40家古镇共同筹划的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正式成立。在古镇交流中,求同存异,深度挖掘每一个古镇自己的文化基因,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引擎,更智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不断植入文创、科技、休闲、旅游等元素,实现运河资源重组与价值放大,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体验,从而讲好运河故事和中国故事。如杭州临平区,抢抓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机遇,在大运河边打造“大运河科创城”,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大运河科创城以文化为魂、科创赋能,重点聚焦新经济领域,加快总部研发类和都市创业类项目落户,高标准实现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
如今,中华古文明之光正照耀着悠悠大运河,带来了更多的时代新貌。我们期待,这一方活水,能流向更深、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