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拨船舵,“船头”激起朵朵浪花,在“大运河元宇宙空间”内,大运河沿岸的四时美景迎面扑来;再走几步,良渚文化中被古人视为沟通天地之间媒介的玉琮,正通过独特3D裸眼设计装置,呈现一种亦真亦幻的感受……在16日开幕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元宇宙、数字人、裸眼3D等科技手段将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带领参观者在现实与历史中来回穿越,而其背后,是长三角文化产业脉动逐渐成势。
本届长三角文博会以“担当新使命: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力量”为主题,展会面积首次超过10万平方米,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企业、国内12个省市65个地级市参展,参展单位数量超1500家,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
数字技术之于传统文化,用处很广。不仅能够全方位地展示过去,也能够复原远去的文明,还可以加注新的想象与创意。
当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遇上“元宇宙”,会产生什么反应?在长三角文博会的场馆里,戴上VR眼镜,便能穿越到600年前,欣赏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我们根据相关文献、古籍、考古遗址挖掘的琉璃构件等内容,请专家进行讨论研判,最后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以微米级高精度在数字世界还原琉璃宝塔。”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技术处负责人苏霄说,他们制作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因为不希望被战火毁掉的宝塔只能存在于书籍或电视里,而是让2023年的观众们仍然能够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这项技术可以广泛地运用在类似已经被毁的文物复原上,未来我们还可能通过高清3D打印等技术,将文物放进场馆中,让观众能亲手去触摸它。”苏霄说。
诗人李白和嘉定古城,又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在沉浸式科技文旅区,运用AI数字人技术,诗仙李白在梦中游历嘉定的名胜古迹,通过超清投影和原创脚本造景,将李白的诗和嘉定古城的场景栩栩如生展现出来。“人工智能的植入和虚幻引擎的提升让整个产品的画质和互动效果都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请来一位唱京剧的老先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他的动作同步在数字人李白身上,呈现在虚拟现实结合的榫卯结构古戏台上。”韵豪登文化科技技术负责人徐勇认为,数字科技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未来会有比较大的空间。
随处可见的“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是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强势出击。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规模约占全国的1/4;在2023年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长三角有12家入选,占全国入选企业总数的40%;在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榜单上,长三角基地数量占全国1/4;在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67家中,长三角有110家入围,占全国入围企业总数的30%左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三角正共同谱写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在今天的开幕式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还将联合发布《2023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2023年度长三角文化及相关产业重大项目》,共同签署《关于着力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本届文博会将以“展中展”的形式举办2023年上海对口地区文旅产业展,依托上海及长三角大市场大平台,促进对口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在文旅产业方面深度合作。
长三角文博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党委宣传部在2018年共同发起举办,经历三届举办、五年发展,已成为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记者 刘畅 陈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