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原标题:上海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布局全过程创新链培育未来“核爆点”

  近日,上海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2款上海企业研发的抗肿瘤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培育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相关论文登上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上海开发的“书生·浦语灵笔”图文混合大模型开源后不到2个月,模型代码被各国开发者下载1.7万次,在线展示体验模块试用超17万次。

  实现突破的背后,是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持续提升。今年,上海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坚持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理念,研究制定了为各类创新主体放权松绑、促进本市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政策,并在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加强前瞻布局,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从0到1】

  布局“基础研究先行区”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在全过程创新中处于“0—1”阶段。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为加快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市科委正在完善基础前沿和交叉领域重大科技布局;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高价值、高风险研究。

  计算生物学,是数字技术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的前沿交叉领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科研范式变革,计算生物学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今年5月,市科委发布《上海市计算生物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算法开发、模型构建、AI药物设计等基础研究方向作出系统布局。

  为落实这一行动计划,2023首届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近日启动报名。大赛聚焦药物筛选AI算法,以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为筛选靶标,邀请计算生物学研发团队参赛,符合条件的获奖者将直接纳入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计算生物学专项,得到后续支持。

  “我们团队快没钱了。”今年3月,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王戎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答辩论证会上告诉评委。作为“基础研究先行区”的前身,设在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特区”支持青年科学家投身高价值、高风险研究。王戎研究的课题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国能源系统、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粮食生产、人均收入和就业形势将受到什么长远影响?在“基础研究特区”的经费支持下,他的研究得以持续。今年7月,王戎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为了催生更多的这类高价值成果,上海正在研究制订“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方案。

  【从1到10】

  超前孵化培育耐心资本

  在“0—1—10—100”的全过程创新链上,“1—10”是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加速培育未来的“科创核爆点”?

  今年7月印发的《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不少于200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带动形成若干孵化集群,打造2—3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核爆点”,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目前,首批高质量孵化器已启动建设。莘泽智星港是其中之一,这家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孵化器正在招聘新员工、对接高校院所,希望把更多的实验室成果吸引到孵化器,提供“超前孵化”服务。 下转 3版

  (上接第1版)“超前孵化是《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提出的新模式,可以让孵化器与科学家深度合作,提升创新策源功能。”莘泽智星港创始人曲奕解释。根据方案要求,政府将推动孵化器对接“基础研究特区”“探索者”等各类创新计划,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跟踪对接,从“选育项目”向“创造项目”转变。

  孵化科技企业离不开风险资本。为了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市科委等部门优先支持高质量孵化器联动政府母基金,设立早期硬科技投资种子基金。近日,莘泽成为这项新政策的受益者——在政府支持下,设立了一只基于概念验证的早期生命科学成果转化基金,将投资新分子实体、新治疗技术、新递送技术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为“超前孵化”项目提供“第一桶金”。

  【从10到100】政策扶持,新研机构赋能

  在“10—100”这个产业化阶段,科技创新发挥着引领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方面,上海今年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今年有4款沪研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2款创新药在海外获批上市,149个三类医疗器械获注册证。2款在海外获批上市的创新药都治疗肿瘤,分别是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

  创新药研发成本高昂,问世后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对此深有感触:“上海推出了‘新优药械’目录,要求加快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入院使用,打通了产品到达患者的‘最后一公里’,这对我们创新药企业是重大利好。”

  在人工智能领域,多款大模型已在上海诞生。在国内首批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的大模型中,有3款沪研产品,分别是商汤科技的“商量”、稀宇科技的MiniMax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

  在国产大模型中,“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颇为特殊,它不是由企业生产的产品,而是由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发,目前仅向专业人士开源,并给予企业和开发者免费商用授权。“这么做是为了赋能大模型产业创新生态,让企业和开发者利用我们开源的大模型基座和整条工具链,开发出很多有价值的产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教授说。

  在上海,类似这样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将越来越多。本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上海需求、集聚领军人才为核心使命,重点培育2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建设200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机构建设和发展,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5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