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25如东(上海)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上,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科创服务专委会(筹)主任、张江产业工程院院长张爱平提出,如东丰富的土地资源、充沛的绿电供应、完善的产业配套,正是长三角相关企业拓展产能、布局低碳链条的理想选择。
战略区位:从“江海末梢”到“长三角枢纽”
张爱平指出,今天的如东,早已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小县城,而是长三角北翼如日东升的“深水大港、绿能之都”。其中,洋口港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正在成为亚洲重要的天然气转运枢纽,同时也是跨海陆物流贸易、跨区域产业联动的重要功能节点。当前,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正在加速推进,将进一步缩短如东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时空距离,让如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仅仅是向往,而正在成为现实。
产业动能:绿色转型与硬核科技双轮并进
张爱平表示,如东的产业特色与时代机遇高度契合。如东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省前列,氢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如东的现代海洋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这与国家“双碳”战略、长三角绿色转型方向不谋而合。
营商生态:制度创新与人文温度双维度突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东的营商环境彰显‘亲商基因’。”张爱平说,从“拿地即开工”的审批改革,到“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如东始终以“奔跑者”的姿态为企业保驾护航。“26℃温馨服务”已经成为如东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这种“既拼政策力度,更拼服务温度”的务实作风,是如东县“砸锅卖铁”也要谋发展的精神传承,更是企业投资最看重的“定心丸”。
沪如协同:从“单向承接”到“双向赋能”
“今天,如东县来上海举办投资恳谈活动,正是如东县委县政府和如东县百万人民群众进一步借势国家战略、共享开放红利的具体体现。”张爱平表示,在上海推介如东,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的需要,也是从更大产业格局着眼,争取上海科创资源、金融资源、产业资源、制度经验赋能如东对接国际规则、提升开放能级的重要举措。譬如,共筑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共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共享高水平开放机遇,乃至借助自贸区政策优势,共同探索跨境商贸、数据流动、保税研发等制度创新在如东“嫁接落地”,助力如东企业更快链接全球市场、携手出海。
两地企业合作的加深同样是一场“优势互补、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事实上,已有许多上海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在如东布局落地风电装备、生物医药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上海研发—如东制造—全球市场”的协同模式,这正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活动中,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与浦东新区城市数字化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张爱平表示,数字化研究院不仅是数字化行业高端智库,更是数字化赋能科创、赋能产业、赋能区域合作的新型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是当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新质生产力的硬核“引擎”,他相信未来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张爱平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江海交汇的如东,作为排名第一方阵的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县,发展势头良好,此次的恳谈会一定会作为新起点,以产业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