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设备轰鸣,企业订单源源不断,城乡建设热火朝天……春节的热闹才散去不久,缙云各行业早已开始实干“争春”,全力奏响发展“一致行动人”的最强音。
过去的2024年,是缙云实干争先的一年,也是成绩亮眼的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2.4亿元,增长7.1%、增速排名全省第11,连续6年保持7.3%左右的稳定增长,总量排名山区海岛县第9;规上工业增加值85.8亿元,同比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157.9亿元,同比增长14.3%,连续48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1%和6.3%,倍差缩小至1.81。
起笔不凡,落笔精彩,一个个数据见证了2024年缙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工业经济向上攀登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去年11月,2024首届中国(缙云)机床工具展览会在缙云会展中心举行,汇聚了近200家国内外优秀展商,专业采购商超过8000多人,参观人数超2.1万人次。
这次展会既填补了丽水全国性大型工业展会的空白,也标志着缙云实现了“两千带锯床人外出跑市场”到“近万名采购商到缙来参展”的历史性转变,更浓缩展现了该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意志决心和显著成效。
去年,缙云坚持把打造一流“工业生态”,作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之举,全县上下勠力同心、极限发力,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逆势增长10.2%,总产值近460亿元。
其中,“企业上规”尤为亮眼。缙云紧抓这一增量突破口,县领导亲自督办、13个单位“一把手”争相领办,推动“四上企业”全年达到103家,其中月度升规工业企业27家,全市最多,有力支撑了工业的平稳增长。
两大工业园区同时发力。去年,丽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高新制造业投资、外贸出口、研发投入、税收收入等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高新制造业累计投资和税收收入分别增长66.7%、55%,发展态势强劲。缙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三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两大园区的发展“飞轮”越转越快,“两园驱动”的格局愈发稳固。
“双招双引”决定了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增量,谁拥有优质的增量,谁就会抢占先机、赢得未来。缙云深入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充分运用“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企招商、先租后供等模式,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
去年,缙云企业浙江天喜厨电股份有限公司入选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实现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零”的突破。主动创新、专注研发,是该公司制胜的“法宝”,公司不仅有国家级、省级等多个研发平台机构,还有1000多项国内国际专利。
创新是最好的创业。对缙云来说,现有的2500余家工业企业就是最强底板、最大底盘,面对新形势,如何护住底板、拓宽底盘成为重中之重。
缙云坚持走好“小县大创新”之路,形成县内、县外两个“3+N”创新动力体系,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创新论英雄”改革,建立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标准的企业评价、激励体系,企业创新活力有效增强,去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浙江大学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分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缙云科创中心、丽水学院研究院等落地运行。R&D占比达到3.0%,排名山区县前列。
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共富动能持续激活
春节假期刚结束,缙云的续建重点项目缙云县棠溪水库项目3个标段的250多名施工人员就纷纷到岗,投入紧张的建设中。
总投资24.51亿元的棠溪水库是省“千项万亿”工程,也是缙云继潜明水库之后的又一民心工程。13天完成1400户协议签订,11天完成房屋腾空验收,3天完成房屋拆除,提前50天实现导流洞贯通……该项目用不断刷新的“棠溪速度”让缙云人民“喝好水”的愿望指日可待。
抓机遇、争政策、干项目,是缙云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富的有力抓手。缙云坚持“交通先行”战略,把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作为构建“四城一体、两园驱动、三乡迸进”新格局的基础前提,持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仙都路北延伸段通车后,回壶镇车程更短了,也不堵车了。”市民李先生开心地说。2025年1月21日,仙都路北延伸工程建成通车,有效分流县城出入城交通流量,使通行更加顺畅。
近三年,缙云在交通方面谋划推进了总投资49.8亿元的11个县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完成投资31亿元。去年,群众期盼数十年的三溪至壶镇、方溪至青田季宅公路开工建设,早宅至洋山公路有序建设,舒洪至船埠头公路、七里新老330国道连接线完工通车,城区断头路打通,“四好农村路”成为省级示范。
新建公园,增加停车位,老旧小区改造……一大批群众期盼多年、备受社会关注的项目精彩亮相,城市风貌焕新升级。
在乡村,蝶变同样悄然发生,幸福持续“加码”。
走进位于舒洪镇的浙江欣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鲜和精深加工生产线上,一只只麻鸭经过十余道工序后,被加工成了真空包装的卤味鸭,连夜送往周边市场。而在新建镇的浙江盛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一片片麻鸭羽毛经过30多道工序,变成羽毛球,销往全国各地。
从最早的养鸭脱贫到现在精深加工“一毛不剩”,缙云的“一只麻鸭”做成了一条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带动1.5万名农民在家门口增收。
去年,缙云首条烧饼自动化生产线投产。一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天,可以生产6万个烧饼,3条生产线达产后将日产16万个,产值将突破7000万元。
经过接续不断的发展,缙云麻鸭、烧饼、菜干等“五彩农业”已从原来单打独斗的“小产品”变成系统集成的“大产业”,去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亿元,生动展现了缙云农业农村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去年9月,仙都“仙风稻谷”正式亮相,众多游客为此慕名而来,国庆期间仙都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9.38%。
三产方面,以“仙风稻谷”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新业态已然“出圈”,实现了从“风景”到“风情”再到“丰收”的蝶变跨越。今年春节期间,缙云全县共接待游客46.6万人次,平均客房出租率81.14%。该县连续6年入选全国旅游百强县。
与此同时,缙云高分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督导评估,创成全市县级首批“三乙”医院,捧得高成色“一星平安金鼎”,方方面面的民生保障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标识更加鲜明 文化IP“出圈出彩”
在仙都景区逛年味市集,去河阳古民居看乡村风貌,去舒洪镇体验木偶戏、剪纸的魅力……这个春节,外国友人涌入缙云,体验“非遗版”春节。
缙云不仅有最璀璨的文化标识黄帝文化,还有婺剧、剪纸等非遗文化。为了让缙云的文化标识更加鲜明,文化传播“出圈出彩”,缙云连续三次举办海峡两岸共祭轩辕黄帝大典,800多名台胞参加祭典,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品牌化运营的“百名”系列祭典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黄帝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丝路青年”“感知中国”等10多场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吸引80多个国家500余名国际学生,以及8个国家政府官员等走进缙云体验黄帝文化。缙云还与10所高校建立国际人文交流常态化合作机制,使缙云成为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基地。创新活态传承非遗板龙赓续文化基因,组织“金龙起舞 万民同乐”文化踩街活动,获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向全世界推介“缙云龙”。成功举办黄帝缙云机车嘉年华、2024仙都女子半程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其中,仙都女子半程马拉松共吸引全国各地12个省份、129个城市的近4500余名选手集聚缙云,带来2137.51万元的赛事综合效益,并入选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
每周六晚,缙云县新建镇新建村的“村麦”晋级赛都格外热闹,一拨拨人流涌向村里的婺剧广场。作为全民可参与的草根舞台,“村麦”不仅吸引了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还引来不少外国游客参与,成为自带流量的文化IP。
“村麦”出圈还带动了当地“夜经济”。新建村村集体筹办的夜宵摊位,一个月收入将近12万元,在此摆摊的商贩们也赚得盆满钵满。
广场联欢、千名“穆桂英”踩街……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了文旅市场繁荣,有效赋能产业发展。
住在缙云西桥社区的张阿姨,自从社区提供“点单式”的短视频拍摄和剪辑培训服务后,迷上了拍Vlog,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就拍一条分享给亲朋好友。
去年以来,缙云强化公共文化优质供给,高水平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投入资金236万元,撬动社会投资400余万元,重点提升文化礼堂19家,打造具有支撑力、内生力和吸引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新年实干争先的号角已吹响。缙云在全县新春第一会上立下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成为发展“一致行动人”,以钉钉子精神,只争朝夕抓落实,实干争先开新局,齐心协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缙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