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风雅汇

九鼎铸魂《天地六骏》:北鸿超印象诗画中的民族史诗长卷

  一、九鼎铸魂:青铜与战火淬炼的创作现场

北鸿在江苏书画院创作的超印象油画《天地六骏》

  四月的金陵春阳透过6米高的玻璃穹顶,将江苏书画院九鼎写生基地照得恍若圣殿。中国油画巨匠北鸿立于1.5米×3米的特制钢构画架前,左手托着饕餮纹青铜调色盘,右手紧握油画刀,正以青铜铸造般的力度在亚麻布上挥毫泼彩。这幅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的《天地六骏》,将唐太宗昭陵六骏的雄风与抗战英烈的精神熔铸于巨幅画布之上,赭石、石青、朱砂等矿物颜料在阳光中蒸腾着千年窑火的火气。

江苏书画院院长韩慧观摩北鸿创作超印象《天地六骏》巨制

  突然,北鸿将刀头蘸满朱膘色,在画布左上角劈出一道弧线——那是特勒骠扬起的脖颈,鬃毛间隐约可见唐代明光铠的鳞片与抗战时期钢盔的剪影。油画刀在亚麻布上纵横捭阖,刮出的肌理恰似历史的年轮,扫出的飞白暗合《诗经》"载驰载驱"的节奏。画室里松节油的气息与矿物颜料的土腥味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气场。

  画作中央,六骏的轮廓在朱砂与石青的碰撞中逐渐显影:白蹄乌踏云逐月,拳毛騧负箭前驱,飒露紫低首含悲,特勒骠腾空嘶风,青骓逐电破阵,什伐赤浴火重生。这些源自昭陵的神骏,在北鸿的笔下幻化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腾,马背上的鞍鞯既镌刻着西周金文"永保民",又隐约浮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

北鸿在江苏书画院创作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

  二、史诗开篇:六骏奔腾的文明基因重组

  《天地六骏》延续了北鸿《青牛载道》的雄浑气象,却在题材与技法上实现了突破性跨越。画作以"超印象诗画"技法重构历史叙事,将唐太宗昭陵六骏与抗日战争中的战马意象熔铸一体。六骏神形各异:白蹄乌昂首嘶鸣,鬃毛如火焰般飞舞;飒露紫低首含箭,眼神中透出生死与共的悲壮;特勒骠四蹄腾空,肌肉线条如青铜器纹饰般刚劲。这些战马既是大唐雄风的延续,更是抗战时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精神图腾。

北鸿在江苏书画院创作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

  创作过程中,北鸿七赴昭陵实地考察,三临抗战遗址采风。在卢沟桥头,他用显微镜观察弹痕的肌理;在敦煌莫高窟,他研究飞天飘带的运动轨迹。这些积累最终凝练成画作中特勒骠马蹄踏碎日军钢盔的细节,青骓缰绳缠绕折断刺刀的隐喻,使传统题材获得了震撼人心的时代内涵。

  三、三色交响:天地人的视觉史诗

  1. 苍穹:朱砂烈焰映山河

  画面上部以朱砂与胭脂红铺陈,如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北鸿采用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技法,在画布上堆叠出十二层红色色域。刮刀刮出的肌理恰似弹痕累累的城墙,扇形笔扫出的飞白暗合《诗经》"载驰载驱"的韵律。细看可见八路军臂章的红色印记与唐代明光铠的鳞片交相辉映,形成跨越时空的血色共鸣。

北鸿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局部

  2. 中魂:青绿山水藏文脉

  画作中段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融合甲骨文、敦煌飞天与汉画像石元素。北鸿运用"散锋皴"技法,将青铜纹样转化为战马的鬃毛,把敦煌壁画的飘带化作硝烟中的旌旗。画面中央,六骏踏过的土地上,隐约可见"永保民"的西周金文与"还我河山"的抗战标语,形成文明基因的时空对话。

北鸿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局部

  3. 厚土:黄土高原孕国魂

  画作底部以赭石与藤黄层层积染,象征中国大地的厚重底蕴。北鸿借鉴傅抱石"抱石皴"与赵无极泼彩技法,在画布上塑造出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细看可见半坡彩陶的鱼纹、良渚玉琮的兽面纹与延安窑洞的剪影,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六骏蹄下,矿物颜料与纳米材料混合的黄色基底,在不同光线下折射出琥珀色光晕,寓意文明的生生不息。

北鸿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局部

  四、技法革新:超印象诗画的史诗语言

  北鸿在《天地六骏》中独创"时空叠印法":先以敦煌壁画技法绘制唐代六骏,再用印象派点彩法覆盖抗战战马意象,最后以刮刀刮出青铜器铭文。这种技法使画面在不同距离呈现多重叙事:近观可见战马的毛发根根分明,中景浮现抗战骑兵的剪影,远景则展现六骏的青铜质感。

北鸿在江苏书画院创作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

  画作中的"超印象"特质更体现在色彩哲学:上部的朱砂红象征革命热血,中部的石青代表文明传承,底部的赭黄寓意大地厚德。这种色彩体系暗合道家"天地人"三才思想,与画面构图形成"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照。《欧洲时报》评论:"这是赵无极之后最具东方哲学深度的色彩革命。"

北鸿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局部

  五、精神图腾:从青铜时代到复兴征程

  《天地六骏》的创作历时两年,北鸿曾在太行山区与老战士同吃同住,记录下127个战马故事。画作中什伐赤浴火重生的意象,源自他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看到的真实场景——一匹战马身中七弹仍驮着伤员冲锋。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爱国主义叙事,成为人类精神力量的永恒象征。

  画作完成当日,北鸿在创作日记写下:"悲鸿先生画马以骨法用笔,吾辈当以气血铸魂。"这种艺术理念贯穿全作:特勒骠的肌腱中可见《易经》爻辞的排列,飒露紫的鞍鞯上藏着《孙子兵法》的篆体,青骓的鬃毛间隐现甲骨文"马"字的演变。正如媒体评论:"北鸿以马为笔,在画布上重写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北鸿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局部

  六、结语:文明长河中的永恒蹄声

  当最后一笔石青落在飒露紫的鞍鞯上,北鸿退后三步,凝视着这幅气贯长虹的史诗巨制。窗外的九鼎山在暮色中如青铜鼎般矗立,画室里的松节油气息与矿物颜料的土腥味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气场。这幅高1.5米、长3米的巨作,不仅是北鸿"超印象诗画"的里程碑,更是一部用色彩与笔触写成的民族精神史。

北鸿在江苏书画院创作超印象诗画《天地六骏》巨制

  在全球化的今天,北鸿的《天地六骏》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技法的炫耀,而是文明基因的当代转译。当六骏的蹄声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中回响,我们终将懂得——那些奔腾的战马,那些燃烧的色彩,那些力透纸背的笔触,都是一个民族刻在基因里的精神密码,是文明传承最鲜活的注脚。正如北鸿在创作手记中所写:"九鼎既铸,天地自安;六骏奔腾,山河永固。"

  (江苏书画院 文/图摄:明跃 上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8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