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传递温暖信心 建言振兴发展

97c6e24d-0af7-4067-b0ba-722a6975981a.jpg

通的是民心,道的是民意。1月21日上午8点,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之前,“代表通道”如期开启。扎根基层,微光如炬,6位市人大代表与媒体面对面,分享有温度、接地气的故事,畅谈履职心声、传递信心力量。

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们围绕高校赋能、轨道交通建设、研学教育发展、技能人才培养、医疗水平提升、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等领域和话题建言献策,为我市加快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因城而兴,城市因校而盛。当被问及绍兴致力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高校应有何作为时,来自在绍高校的袁海平代表积极回应道,“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绍兴高校在行动!”她认为,高校是一座城市的创新地、人才库、文化源、朋友圈、运动场、讲习所。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立足绍兴四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企业,成立了8个产业学院,更好地服务绍兴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集成改革,推动纺织、机械、建筑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城市滋养大学气质,大学延续城市文脉。在绍高校学者们将深入研究、传承和弘扬绍兴文化,打造中国‘越学’研究传承高地,助力绍兴文化强市建设。”她说。

作为绍兴地铁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曹峰代表在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十分振奋:“报告中提到,我市要深入实施融杭发展规划。因此可以借鉴‘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川渝模式,在产业融杭上利用好轨道交通这条‘金脉络’,以更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加快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研学游迎来发展热潮,据统计,2024年,绍兴全市参与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超100万人次。如何让绍兴的研学游更好发展?叶柱代表认为“应继续重视资源供给、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数字赋能”。他提出,研学基地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彰显自身育人特色。相关部门应明晰规范和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研学产品服务收费指导标准,以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呵护行业健康发展。

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工匠,从一名抄表员变成全国劳模,何贝代表以自己的经历和成绩告诉大家,成才的道路很多,学好技能一样能出彩。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设立“绍兴工匠日”的决定》,明确每年的12月18日为“绍兴工匠日”。“我有幸参加了‘越匠之光’——首个‘绍兴工匠日’主题活动。”何贝自豪地说,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工匠和技能人才的重视,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学习工匠的良好风尚。“作为市人大代表,我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好传帮带,培养更多的越派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谱写新时代胆剑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何贝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强医惠民。来自卫健领域的章国海代表,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提升县市级医院急诊救治和康复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医疗是核心,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保是基础,为医疗服务提供经济保障;医药是手段,确保患者能够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章国海认为,应当推动县市级医院不断更新医疗设备,特别是加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的设备技术人才投入。

海外学成归来的肖磊代表在新昌县沙溪镇扎根创业,经过8年努力,民宿、乡村活动等红红火火,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建设新乡村,是肖磊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乡村有独特的优势,有传统文化的浸润,有自然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这些都是吸引更多人扎根乡村的理由。”肖磊建议在乡村建设中强化乡土风貌,彰显乡村个性和魅力,持续吸引并留下创业青年,真正积累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力量。

半个小时的互动交流中,代表们真情说、诚恳道,分享了一幕幕动人场景,给出了一条条真知灼见,“梦想”“责任”“奋斗”贯穿始终,传递了全市上下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坚定不移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共同信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