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金荣获的“渡江特等功”奖状
渡江战役纪念馆向王桂霖颁发的荣誉证书
王德金后人参观已被安放在陈列柜中的奖状
75年前加入“敢死队”首发渡江
87岁的王以胜手上,一直牢牢攥着一张用透明塑料皮装着的纸,纸上醒目地印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这张为“船工王德金同志”颁发的渡江战役“特等功”奖状,颜色泛黄,75年的光阴在它的边缘和折痕处,留下了不少破损的痕迹。
“父亲非常忠实可靠,战争年代一直是在各大码头传递重要信息,船只虽然有大有小,但都为了党和人民献力!”虽然王德金离世已有33个年头,但只要一谈起父亲曾经的渡江故事,年迈的大儿子王以胜仿佛“穿越”到父亲奋斗过的战场,中气十足。
1906年,王德金出生在无为县戴家湖(现为陡沟镇西河行政村沈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很苦,年幼的他早早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回忆起父亲小时候经历的苦难,王以朋仍不免喉头颤动。
15岁左右,王德金在大商船上帮忙烧饭,于是开始接触行船这一行。20多岁时,在姑父的资助下,买了一只载重约两吨的小船,其弟王德发也买了一只小板船。兄弟俩以黄洛河街河口为基点,向北至东关街,向南至仓头街,向东至运漕街,运送来往客商。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4、25、27军20余万人陆续集合在江北无为,分驻蜀山、襄安、开城、泥汉、汤沟各地,积极待命渡江作战。无为(当时无为包括无为、临江、无南、湖东4个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部分地区系水乡,成为横渡大江天险的最前哨。
命运的齿轮在此刻深深地咬合。
当时,解放军通过工会找到王德金,希望其组织船只,送解放军过江。虽然当时多有害怕者,但王德金的弟弟王德发、船友郑仙芝愿意和他一起去带船。他们在泥汉内河,经过月余的练兵,教会战士们登船划桨、掌舵。
临近渡江日,以王德金为首的3支船,作为“敢死队”渡江。1949年4月20日夜晚,王德金担任渡江第一船水手,船驶过江心时,进入敌人照明弹光圈,遭到对岸敌人暗堡里的机枪猛烈扫射,机枪子弹呼啸着从他头顶上飞过。战士们在机枪手的掩护下跳上岸,如猛虎般打击敌人。机枪手为打击高处、远处的敌人,端起了机枪,王德金见状,奋不顾身地把机枪架在自己的肩膀上,以身体支撑机枪。
枪林弹雨中,王德金率先把解放军先遣队送到了长江南岸。他顾不得伤痛和疲惫,连续3个昼夜,不停地摆渡解放军战士渡江,先后顺利渡送了数百人。不幸的是,船友郑仙芝带领的三号船,被敌炮弹击中,军民全部牺牲。第三天,王德金在返回尚未到北岸之际,有军民大喊“快划,敌军舰来了!”王德金听到了隆隆声和敌枪扫射声,此时靠岸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将船一横,跳入水中,逃过一劫。
4月18日上午,渡江战役纪念馆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张被珍藏了75年的“渡江特等功”奖状。
87岁的王以胜与75岁的王以朋兄弟俩,将父亲王德金的“传家珍宝”从家中的箱底拿出,安放于明亮的陈列柜中,成为众人瞻仰的文物,讲述着这场战役中伟大的“人民的胜利”。
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全国范围内馆藏渡江战役相关文物里,这是唯一的“特等功”奖状。
压箱底的“传家宝”成为馆藏文物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之后,1949年5月15日,渡江胜利(泥汉点)庆功大会在无为县城体育场召开。在庆功大会上,船工王德金被评为“特等渡江功臣”,荣获“渡江先锋”称号,收获“渡江先锋”锦旗一面,以及印有“渡江功臣”的汗衫一件。大会还评出一等功臣马毛姐等296人,二等功臣429人,三等功臣937人,四等功臣499人。
直到1991年去世,王德金从未以渡江功臣自居,更没有伸手向政府要过什么。
1950年参加土改工作队,1952年担任乡指导员,1955年到陡沟区粮站当保管员,1956年调回家乡任高级社社长,1958年当人民公社养猪场场长,1966年调入田桥公社鸡鸭孵坊工作,王德金一直工作到78岁高龄才退休……
“我父亲的一生,就像个老黄牛,组织让他干啥他就干啥,勤勤恳恳,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王以胜和弟弟王以朋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也跟着跑船,长大后兄弟二人参了军,退伍后都在家乡务农。而这张奖状,一直是激励着全家人的“珍宝”。
4月18日上午,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的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活动上,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负责人杨圣兵郑重地接过了这份“传家宝”。杨圣兵说,这张渡江“特等功”奖状凝结了以王德金为代表的渡江英雄们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纪念馆将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对外展出,让观众更好地感悟红色精神。
随后,这张奖状便被安放在馆内的陈列柜中。站在柜前,王以胜兄弟二人前倾着身体,再次静静阅读着被暖黄灯光所照亮的熟悉字句。
在陈列柜中看到这张奖状的瞬间,王德金的外孙王玉斌则流下了眼泪。“我从小就是听着外公的渡江故事长大的,奖状放在渡江战役纪念馆中,就是将外公和千千万万渡江英雄背后的故事展现出来,告慰了外公的在天之灵。”
“在家里,这张奖状是压在箱子底的,我们很少会将它拿出来。希望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可以好好保管和传承,将红色精神传递下去,这是我们把它捐赠出来的意义,我们的目的达到了。”望着奖状,王以胜神色严肃:“父亲说,做人要忠厚和爱国,希望这份信仰能让更多人接收到。”
一纸奖状讲述“人民的胜利”
“渡江战役中,平均每名解放军指战员身后有10名老百姓的支援,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对于王以胜兄弟的捐赠,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负责人杨圣兵认为,百万雄师过大江,整个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官兵与支前群众的人数比例约1:10,这一纸奖状,其实代表的是沉甸甸的“人民的力量”。
渡江战役纪念馆目前馆藏文物3000余件,纪念馆征集渡江支前船工王德金的渡江特等功奖状,就是力求在展览中更加突出“人民”的主题主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这份奖状对回望历史和弘扬红色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渡江战役纪念馆研究保管室王高介绍,这是目前掌握的信息中,全国范围内馆藏渡江战役相关文物里,唯一的“特等功”奖状。
在王以胜和王以朋老人离开展位不久,一群前来参观的身着校服的小学生走到王德金的奖状前,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带队的老师给孩子们轻声讲解。
“是很值得的……”王德金的孙子王桂霖看到这一幕后忍不住自语。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 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文 吴翰林 蔡玉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