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领域的科技成果通常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特征,往往需要临床医生、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的密切协作。随着《浦东新区关于加强产医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浦东推动医产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形成从研发、试验到应用的全链条支撑服务体系,打造高能级、有活力、可持续的医产融合生态系统,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现医疗、高校、产业资源横向流通
生物医药产业链长、政策性强,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上海市、浦东新区,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医产融合工作是浦东新区在机制层面的一次积极探索,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浦东新区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生物医药医产融合生态系统为核心,制定出台《浦东新区关于加强产医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破以往医疗与产业相对独立的局面,实现医疗资源、高校资源、产业资源的横向流通。
以“浦东新区医产融合创新策源平台”为例,作为加速临床研究、转化,推动创新药械产品入院使用的需求对接和服务平台,该平台向所有机构和企业开放。截至2024年8月底,平台已注册医疗机构12家、主要研究者507位、注册企业用户达到308家,医院承接临床试验项目176项(含高博、仁济)。浦东组建“浦东新区临床研究和应用联盟”,定期组织开展论坛及医企交流会。依托联盟平台,打通了医疗、产业的沟通对接渠道,帮助医企双方在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进行精准对接。
此外,2023年至今,浦东新区新增备案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家,备案专业总数达到172个。依托创新策源平台,将临床试验医院内立项时间压缩到一个月以内,优于行业内平均水平。2023年,区属医院承接临床试验项目174项,同比增长27%;2024年上半年承接临床试验项目已达123项。
浦东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还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全面对接,实现医研、医校、医企、医工“四医联动”。比如,东方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成立“干细胞工程转化医学中心”,浦东医院、周浦医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人才培养、药物研发方面开展合作,浦东医院依托复旦大学成立三大中心(大动物实验中心、药物临床研究中心、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中心),公利医院与上海理工大学开展“医工交叉”合作,区属医院与微创医疗、和记黄埔等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打通高值创新药械落地“最后一公里”
如何真正打通高值创新药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近年来产业界讨论的重点。得益于浦东构建的生物医药医产融合协同创新机制,一批“生于浦东”的创新产品以加速度进入临床惠及患者。而在产业链上,医产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正推动创新药械的研发上市进程,让浦东生物医药创新全链条加速转起来。
目前,各区属医院全面对接院校、企业,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高校院所以及6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署协议,全面开展研发、转化和应用合作,从临床应用不断向临床研究、转化等产业链前端延伸,进一步推动创新产品的上市应用。
比如,上海瑞柯恩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和公利医院联手突破传统研发路径,研发出国内首台2940纳米铒激光治疗机、150微米国内最细激光治疗机配套光纤、国际最细泌尿外科内窥镜手术刨削器刀具等创新器械。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支持服务体系
医产融合打破以往医疗与产业相对独立的局面,加速医疗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以来,先后发布3批《浦东新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将新区2019年以来获批上市的一类新药(含进口、新获批适应症产品)和创新通道三类医疗器械共54个药械产品纳入目录,所有目录内的药品和耗材产品在区属综合医院100%入院,部分适宜社区产品(华领医药的华堂宁、君实生物的民得维等)已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
目录产品的金额持续提升,2024年上半年的目录内药品、耗材产品使用金额均达到2023年下半年的2倍以上。目录药品在区属综合医院使用比重也在快速增长,部分医院已经达到医院药品使用总金额的3.5%以上。
下一步,浦东新区将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支持服务体系,深化医研、医校、医企、医工的“四医联动”机制,积极打造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项目,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药械产品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打造高能级、有活力、可持续的医产融合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