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赋权改革助力成果转化“加速跑”

□记者 王磊

近日,记者来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无尘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的研发和调试。该院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功率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近日被安徽省科技厅认定为2024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新平台。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芜湖不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验室成果从样品升级至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正在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成果赋权改革 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有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在微电子领域研发水平领先,正在加快推动成果落地转化,赋能产业创新。”西电芜湖研究院副院长王东对记者介绍说。

为推动成果转化,该院已先后建成金刚石材料、碳化硅器件、氮化镓材料及电力电子器件3条试验/中试线。依托中试基地,该院可以开展科技成果熟化、二次开发、工程化,并提供产品性能、质量检测等技术咨询服务。“经过中试基地的熟化和二次开发,更有利于加快在下游生产企业进行量产和转化。”王东说。

根据《安徽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全省106家试点单位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作为试点单位的西电芜湖研究院主动服务芜湖产业需求,通过产学研对接交流、联合技术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等形式,为埃泰克、长飞先进半导体、熙泰智能等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技术服务收入近5000万元,形成专利436项。

“赋权改革让我们的科技人员有了新动力,也为他们带着技术闯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王东介绍说。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新尝试,该院围绕氮化镓领域项目成果孵化成立了安徽进步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镓外延片与功率器件结构技术的产业化。目前关于该项科技成果的赋权转化已经完成公示,进入加速产业化、参与市场竞争的新阶段。

校地合作共建 赋能产业升级

在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张国强也是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尝鲜者。

2023年底,安徽工程大学与无为市联合组建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校地共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安徽工程大学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张国强和团队的7项发明专利评估作价200万元,张国强以此入股,成为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

赋权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无为市6000多亩的蓝莓种植基地,成为张国强及其团队大显身手的新舞台。张国强带领团队与当地龙头企业紫约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蓝莓产业研究院,成功创建全省首个蓝莓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大健康功能性绿色食品,推动从蓝莓种植向蓝莓果酱、蓝莓酒、蓝莓花色苷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张国强告诉记者。

在紫约农业的生产车间,一排新添置的深加工设备已经全面投入运行,蓝莓酒等新产品也初步打开了市场。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校企优势互补,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一年多来,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已与8家企业签署技术委托开发合同,总金额近1500万元。

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大环境中竞相奔涌,安徽工程大学相继制定出台赋权改革方案及6个相关配套制度,着力培育科创生态沃土。同时,引入第三方平台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步伐。2024年安徽工程大学赋权转化成果75项,转让金额1138万元,成立或入股科技公司5家,企业估值超9000万元。

在“产业+科创”深度融合的芜湖,一批批科技成果正在落地转化,如一颗颗种子已经破土而出,必将绽放出更加美丽的创新之花。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3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