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访长江下游数个史前考古遗址——
5000多年前,长三角就有一个“朋友圈”
沿着长江下游探访一连串考古遗址,从安徽凌家滩到苏州张家港东山村、苏州草鞋山再到上海广富林、余杭良渚,一幅5000多年前的江南历史画卷,变得逐渐清晰。
这和当时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大批先民从高地、山岗前往平原居住,生存方式也转向大规模农业种植。而距今6000年开始形成的长三角平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远古先民来定居。
他们在玉器上刻下对神和祖先的崇拜,在陶罐上发“朋友圈”;他们集体狩猎、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大建城池,长途跋涉迁徙部落。
原来5000多年前,长三角就有了“朋友圈”。
江南人很早吃上香喷喷的米饭
长江文化考察队第三路来到苏州城东,阳澄湖南岸,坐落于此的草鞋山遗址藏着江南文明的密码。
在这片形如草履的土地上,先民们依水而生,农耕劳作、建造房屋、纺麻缝衣,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的生活轨迹。
稻作,是草鞋山人幸福指数高的重要原因。他们已经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在苏州草鞋山遗址发掘出的大量陶器里,包含一系列锅具。外形类似电饭煲的陶釜,是古代用来煮食物的一种炊具,被称为现代厨具的鼻祖。一起出土的“陶甑”,外形像桶,底部有小孔,款式和使用方法与今天的蒸锅如出一辙。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说,从草鞋山包含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三叠层”看,马家浜文化初期,这里的稻作生产已初具规模;到马家浜后期,稻米已经成为当地人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么稳定的稻米产量从哪里来?这有赖于草鞋山人开发出了带有灌溉系统的水稻田。
“在长江下游发现的古老人造水田,就在草鞋山遗址。”程义说。
草鞋山的水田,沿着自然地形坡度,成行分布着长方形的浅坑,长度大约在2米至3米。土坑的旁边,连接着灌溉的水沟。狭长的水沟中间,设置蓄水的水井。每一处土坑,都曾经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
到崧泽文化时期,有的遗址出现新的耕田工具——石犁。不过这个犁跟现在系在牲畜或者机械上的还不一样,最早的石犁得由人来牵引耕作,所以从劳动量看,这项体力活在当时应当是由男性来操作的。
这样,原本马家浜文化时期以女性为主要劳动力的稻作农业,由于有了男性的加入而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就在崧泽时期走向了有组织的集约式农耕。到崧泽文化第四层遗址,出土的稻壳大小,与之前相比有了飞跃性的增加,几乎接近我们今天的水平。
到良渚文化阶段,农业器具中用来收获粮食的石镰也得到普及。同一时期,良渚文化还出现了一种在水田里用于平整田泥的工具干蔀(bù),以及被称为破土器和耘田器的石器。从这些工具的分化,可见5000多年前的农耕已经分化出了具体的劳动程序:翻耕土地、平整田泥再到收割等一系列过程已经非常完备,而且这种劳动是需要持续一整年、有组织的劳动,这意味着集约式水稻农业的出现。
在这种集约生产之下,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导致人口迅速增长。在良渚文化阶段,遗址数量的增加相当明显。这些遗址的劳动基础单位很可能是不同的氏族,并不是单靠血缘关系。这个时期正处于劳动趋于组织化,并且向着社会的组织化发展的阶段。
一个墓葬出现5把石钺
在张家港博物馆,我们看到了5把造型精美的石钺,它们让人想起良渚反山遗址出土的玉钺,两者轮廓相似,只是这石钺的造型更古朴,材质也更原始。
它们来自东山村遗址M90墓葬,处于崧泽文化早期。
“这5把石钺,说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张家港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黄莺告诉记者。
对于古代先民来说,钺就是杀伐敌人的武器,后来变成身份、军权的象征。所以,这5把石钺出现在同一个墓葬中,专家认为墓主身份不凡。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曾为这个墓主人题下“崧泽王”3个字。
从石钺到玉钺,见证了5000多年前长三角文明的进化历程。
5000多年前长三角存在文化交流
东山村遗址出土的另一件文物,也让我们惊讶。
那是一个刻着兽面纹的陶豆。在张家港博物馆,大多陶器是素面的,仅有少数刻有纹饰。
“这种兽形和良渚时期比较接近。”黄莺告诉记者,“它可能和早期的神权相关,但还不成熟。”
这种兽纹只出现在个别陶豆上,没有形成定制,也没有大范围流行,说明它是崧泽时期的先民对神的朦胧想象。
这种朦胧的想象,同样也出现在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
在这个遗址里,弯弯的玉璜是凌家滩玉器的代表,玉璜两头的虎面,比东山村的兽面纹更精致。
不仅如此,凌家滩墓葬里还有玉龙、玉鹰、玉猪、玉人……
我们仿佛看到原始部落图腾崇拜“百家争鸣”的样貌。
而这些风格不一的兽纹和人形,最终在良渚文化重要的礼器玉琮中得到了统一:神人兽面神徽。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陆建芳在他的《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中提到:“兽面代表死神,与人面代表的祖先合体。”
“凌家滩的玉器在长江沿岸地区分布很广,往上能到重庆,在重庆的巫山大水田遗址就发现凌家滩典型的花边形玉璜,往下到浙江安吉等地。”凌家滩遗址第三任考古领队张小雷说,“通过这个玉璜,我们可以研究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文化交流。而长江下游内部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皖西南有薛家岗文化,皖江中游有凌家滩文化,再到下游崧泽文化,它们之间的文化面貌非常相似。”
“这就是现在的长三角最早的雏形。”张小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