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宰飞
新年前后,有关上海经济的大新闻密集呈现:去年12月20日,迪士尼全球首个“疯狂动物城”园区对公众开放;12月22日,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项目土地出让签约;12月23日,国航发布公告,订购6架C919大飞机;开年第一天,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离港出海开启商业运营……
这些新闻,几乎每一条都称得上一个“大”字——大国重器、重大投资、大额采购。这些新闻又分别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上海经济的一些特征——创新型、开放型、流量型……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在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历经30多年,上海经济无论是体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跃升。到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几则新闻中的每个主体都是经济中心成就的明证。
然而放在全球视野里,上海还有很多路要走。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如何持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前的关键性定语“具有世界影响力”如何体现?上海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必须在与全球城市比较、竞争中确定位置,而这样的比较、竞争没有终点。
增长奇迹仍可持续
总量是经济中心的入场券。2022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7万亿元,继续位居全国城市首位。由于统计口径各异,全球各个经济中心城市的GDP排位,缺少权威数据可以参照。但是检索各类城市榜单会发现,上海的经济总量与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北京等几座城市共同处于第一阵营。
上海要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做大总量。相对于国外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较快增长仍是上海重要的比较优势。2016年至2020年,上海GDP平均增速为5.6%,远高于伦敦的1.6%、纽约的1.3%、东京的-0.6%。不少经济学家指出,未来一段时间,上海仍然有潜力保持较高发展速度。
新古典增长模型有个重要预测:在那些拥有相同稳态的经济体里,初始落后的将以更快速度增长。相对于在以2%稳态增长的美国,这些经济体起步之初远低于稳态水平,开始起飞后则能以追赶的姿态高速增长。以中国为例,1978年至2022年这45年间,GDP平均年增速高达9.1%。以人均GDP衡量,上海当前为2.7万美元,约为纽约、洛杉矶的六成。
向稳态的转型完成之前,中国,乃至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增长仍有潜力。
动能转换还需加速
进入转型下半场,要在高基数下保持中高增速,任务艰巨。
上海需要为持续增长寻找新动能。从上海发展阶段看,不可能再走以资金和资源大规模投入为主的粗放型扩张道路,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揭示的:从长期视角看,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客观地看,上海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速。旧动能方面,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产能外移,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进入减量发展的平台期。新动能方面,新兴产业实际增长表现离预期有距离,据《上海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当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8%,较国内城市最高水平仍有差距。
以问题为导向,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频繁提及“科技”和“创新”。全会指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大模型、区块链等新动能培育壮大,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抢抓绿色低碳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已经被理论和实践反复检验。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和定位是相互交融的,需要联动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说:“科技创新是上海发挥排头兵、先行者作用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中心对其他四个中心的核心能级起着重要的支撑、赋能与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改革造就制度环境
科技创新依赖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又由持续的改革造就。
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指出了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做好的八方面工作,其中有多项与改革相关,如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各类经营主体中,企业分量极重。培育一流企业是“五个中心”建设的落脚点所在。无论经济、金融,还是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位于第一线的都是企业,它们的动力和活力决定了这座中心城市的动力与活力。也可以反过来说,缺乏一流企业的“五个中心”将是虚空的“五个中心”。市委全会确定的各方面改革举措正是为了营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投资和创新。
制度环境也被称为“繁荣的发动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阿西莫格鲁说:“经济制度能够挖掘市场潜能、鼓励技术创新、投资人力、发挥大众才智,这对经济增长异常重要。”和他一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趋向认为,制度而非地理或文化,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迅速、有的地方发展迟缓。
对于上海来说,经济中心建设并不止步于经济本身,而是要凭借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五个中心”都冠以“国际”二字,内涵是配置全球资源,意味着上海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在境外主体参与、境内外市场联通、全球要素集聚等方面补齐国际化短板,提升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
上海是一座梦想之城,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如果说这座经济中心城市自身也有梦想,理应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