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发改委认定新一批2024年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共54家。其中,南京市低空智联网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南京大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围绕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的无人机机场控制系统的研发等问题,建设一套高效、安全、智能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创新平台。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抢抓新蓝海、在新赛道上保持高飞姿态,今年以来,我市先后编制出台《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南京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系列文件,形成包含总体实施方案、产业支持政策、飞行服务保障等在内的“1+1+1”政策体系,有力支撑我市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高地、服务枢纽。
抢抓新风口,竞逐新赛道!我市如何立足优势进一步释放低空经济潜能?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
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推进产业链布局
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健全运行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增强科创能力,是提升我市低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在布局产业链方面,市发改委组织开展两轮全市低空经济产业链存量企业摸排工作,共梳理低空经济产业链主要企业近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对高成长型、优势明显的重点企业,采用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同时,组建南京空地数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全市优势资源,积极抢占低空经济产业赛道发展机遇。
市发改委统筹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全市多个区正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空经济——
浦口区放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核心区优势,规划建设总面积20.7平方公里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并重点打造了包括固定翼无人机试飞跑道及配套机库、停机坪等设施的低空融合飞行基地。
建邺区发挥“跨江”衔接、金融机构众多等优势,吸引低空经济企业集聚,加快推进江心洲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
秦淮区依托辖区内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服务平台,推动低空经济科研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江宁区加快推进“环南航”高校科技创新带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吸引一批低空产业项目落地。
六合区推进龙袍新城产业片区航空航天产业园二期规划落地,先期开展建设无人机起降场、测试场等地面保障基础设施以及低空新型基础设施。
确保分工有序,本年度细化45项工作举措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力争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产业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超500亿元,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以上,建成1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科技特色鲜明、产业规模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对照《实施方案》明确的五方面20项重点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工作,市发改委编制印发了《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了45项今年可落实、可操作、可考核的细化工作举措。
“该工作要点包括规则研究、平台建设、空域争取、航线划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场景实践、科技创新、配套保障、安全监管等一揽子细化工作举措,统筹推进我市低空经济实现良性发展,确保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年底,我们将对今年工作要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研究次年的推进目标。”市发改委统筹处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推动工作落实。在工作机制建设方面,按照“分工有序、合作有力”的工作原则,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分别牵头负责低空经济组织推进、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各相关单位围绕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低空保障体系、空域协同运管、产业培育壮大、应用场景拓展、融合数字化转型等,系统谋划、协同联动,有效推动各项重要任务落实突破。
创新应用场景,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
船员只需在App上一键下单,无人机便会带着他们所需的物资“从天而降”;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接到用血需求,血液制品就搭载无人机飞往目的地……从无人机物流运输,到利用无人机进行电力巡检、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在南京,无人机多场景应用正一项项成为现实。
但在采访中,市发改委统筹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仍然存在空域资源相对匮乏、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市场应用场景较少等短板。
接下来,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助力我市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进一步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快培育壮大具有南京特色的低空产业集群。尊重企业经营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市内低空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参与,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强链,并全过程参与空域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布局、应用场景培育。
聚焦企业招引与培育。坚持稳存量、扩增量并举。紧盯重点领域,着力招引eVTOL、低空保障(航空测绘、系统建设运维)等赛道上下游企业。同时,聚焦项目优服务,加强项目跟踪推进,力争突破产学研合作、人才招引、用地用能等“卡点”,服务保障好本地企业。
积极协调构建应用牵引与航线开辟。发挥特大城市人口密集优势,创新推出和用好各类应用场景,做好“低空+”文章,加快形成场景牵引、创新驱动、产业培育的良性互动格局。加强都市圈协同共建,做到空陆水三大空间一体化谋划、多类型飞行一体化谋划、市内与市外一体化谋划,力争实现标准统一、设施成网、业态互补。
统筹产业发展与安全稳定。加快监管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我市低空飞行管理制度规则,在地方事权范围内明确各运行主体的空域管理、运行使用责任和权利。提升监管平台效能,加快组建低空保障服务机构和管理平台,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编制低空基础设施阶段性布局建设方案,有序推进飞行器起降点、无人机起降场、通用机场等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