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海派文化丛书”英文版首发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阅读推广区举行,首批翻译的四本书为《上海先生》(Shanghai Gentlemen)、《上海女人》(Shanghai Women)、《上海建筑》(Shanghai Architectural Legacy)及《上海美食》(Shanghai Cuisine)。由海派作家王唯铭、程乃珊、马尚龙、沈嘉禄通过围绕鲜活的“人”、生活空间“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美食”来书写上海。
“海派文化丛书”是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多年、陆续推出的一套解读海派文化的丛书,由沪上四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记者和作家联袂撰写而成,是对海派文化的综合性的审视与全景描绘。2013年,为了让更多海外友人了解上海,架构中西桥梁,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发起、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海派文化丛书》项目正式启动,从中文版《海派文化丛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12本书,分阶段进行翻译出版。
“上海记忆”系列活动同时启动。“海派文化下午茶”是“上海记忆”系列活动的其中之一,
今天的“下午茶”时间,专家学者及三位“海派文化丛书”系列作者和译者,讲述了“海派文化丛书”的出版缘起。
“海派文化丛书”《上海女人》的译者施琳(Celine Garbutt)母语为英语,精通英汉双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她在上海女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发现了很多共同点,尤其是上海女人的“嗲”,风情万种,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王唯铭以人为线索,以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观察海派建筑的变迁,写就了《上海建筑》一书。他建议,看待上海建筑,应从历史运动、建筑设计师以及居住在空间里的人三个角度作为重点。
马尚龙写的《上海女人》成书于在2006年,他说“上海”就是他的灵感。在写作此书时,他仔细观察、思考,并尝试去理解身边的“上海女人”,并概括总结了上海女人的重要特点——“适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上海人是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谈到,上海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建筑可阅读”,还是独具江南风情的沪语,还是“上海人”,这些都是都市赋予的特殊文化内涵,展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海派特色。
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介绍,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在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发行,意义非凡。上海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基于馆藏文献开发的上海文化总库,整合了与上海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类资源和知识,以上海历史文化年谱构建独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数字记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是海派文化研究的重地,始终致力于对“海派文化”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上海图书馆携手上海大学,知识与学术强强联合,双方共同深入挖掘、研究并传播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