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题材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揪心场景:家属在缴费窗口前焦急万分,四处筹措住院预交金,甚至有人因无法及时支付预付款而被迫中断治疗。然而,这样的画面正逐渐成为历史。2025年3月起,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门诊预交金,住院预交金也大幅降低,这标志着医疗付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预交金制度曾被视为医疗体系的“资金安全锁”,但在移动支付普及和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其滞后性日益凸显。影视剧《问心》中,老人因押金不足而放弃治疗离世的悲剧,正是现实问题的艺术反映。
面对这一问题,各地纷纷探索解决方案。央广网《门诊预交金全面取消!多地医院同步降低住院押金 信用就医模式破解“先付后治”难题》的报道中提到,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先诊疗后付费”“零押金住院”等信用就医模式,值得借鉴。而镇江2025年度12类40件民生实事项目中的“先诊疗后付费医保信用就医”试点,正是这一探索性答案的具体实践。患者诊疗全程无需现金押付,诊疗结束后60天内完成医保结算与自费支付即可。这种以信用为纽带的“先诊后付”机制,不仅纾解了患者的经济焦虑,还使就医流程更加顺畅。检查、取药等环节告别了反复排队缴费,患者在住院期间也不再担忧账户余额不足。
这场付费方式的革新,实质上是医疗服务理念从“机构本位”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以往,医院为规避欠费风险,要求患者预存资金作为保障。如今,通过医保数据与金融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起了更精准的风险控制模型。曾经影视剧里医生追着患者催缴押金的尴尬场景,将被智能推送的电子账单所取代。
这种转变背后,是技术进步对传统管理思维的突破,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当住院患者不再需要揣着厚厚现金办理手续,当病人在诊室扫码就能完成所有支付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办事窗口队伍的缩短,更是医疗体系与人民群众之间信任纽带的加固。
这项改革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真正的便民政策,不是让群众用押金证明自己“值得信任”,而是用制度创新证明“他们值得信任”。从预交金到信用就医的跨越,不仅体现了医疗服务的便捷化、人性化发展,更丈量出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实刻度。(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