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代跑步” 服务逐渐兴起,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打卡或完成特定跑步任务的场景中,如学校、公司或健身挑战活动,也有人为发朋友圈晒运动记录找代跑。记者调查了解到,“代跑步” 服务按公里数计费,有商家甚至卖出10万+订单。律师提醒,“代跑步” 服务或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请谨慎对待。
社交媒体上关于“代跑步”服务的帖子。
“代跑步” 服务兴起,有商家卖出10万+订单
“代跑步” 服务通常按公里数计费,客户只需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请他人代为完成跑步任务。这种服务不仅满足了客户在健身打卡、完成特定任务方面的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 “轻松” 获取运动数据和奖牌的方式。
“本人马拉松大众二级选手,可指定日期、配速、距离、跑步平台等,每公里0.8元……” 在某社交平台,有不少博主发帖接 “代跑步” 服务。大多数代跑方式是客户提供账号密码或手机验证码,代跑者登录客户账号,支付方式为先付再跑。
一些学校、公司和健身挑战活动为了鼓励学生、员工和参与者积极运动,设置了跑步打卡或完成特定跑步任务的要求。在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学生 “求代跑”。其中也有博主发文吐槽,“妹妹找代跑,付钱后接单者并没有跑步,导致期末体育成绩挂科。”
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搜索 “代跑”,出现数十件商品,不少商家都打出了 “指定轨迹路线”“指定代跑日期”“指定配速步频”“真人代跑” 等宣传语,多数售价为1元1公里,有商家甚至卖出10万+订单。记者随机点进几家销量可观的店铺,客服表示部分跑步 APP 数据并不是真人代跑,都是电脑软件生成的,但数据都可用。
数据造假,破坏跑步软件和赛事公平性
安徽大森律师事务所律师闻婷婷认为,代跑人员的身体素质、跑步能力以及责任心各不相同。部分代跑者可能并未接受专业训练,在代跑过程中无法达到消费者预期的速度和运动效果,甚至可能因体力不支中途放弃,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损。
如果代跑者没有充分做好热身准备,或者在跑步过程中姿势不正确、运动量过大,很容易引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而一旦出现这类情况,责任划分往往模糊不清,消费者可能面临高额的医疗费用和维权困境。
“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跑步数据造假,不仅破坏了跑步软件和赛事的公平性,还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 闻婷婷表示,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跑步、通过自身努力锻炼并追求真实成绩的跑者来说,这种行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也会影响整个跑步行业的健康发展。
“代跑步” 服务或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闻婷婷提醒,“代跑步” 服务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找人代跑需向代跑者提供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违法利用,从事诈骗、网络贷款等行为。如果代跑方不能出具有效证据证明并非个人行为,可能会涉及偿还债务等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影响个人征信。
若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找人代跑,可能面临成绩取消、警告、记过、留校察看乃至开除学籍等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这违反了学校对学生诚信和体育考核的相关规定。在真人代跑过程中,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件,根据相关法规中关于委托合同的规定,委托人(请人代跑方)可能因委托关系承担部分责任。
闻婷婷建议,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避免因贪图一时便利而陷入法律纠纷。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邵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