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合肥)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出发。通讯员 赵明 摄
合肥港正在忙碌地装卸货物。 安徽图片网供图
不靠海、不沿江,作为标准的内陆城市,合肥应该怎样开放?是梦想,也是路径。
联系世界,拥抱世界。今天的合肥,畅通大通道,拓展大平台,推进大开放,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一子落,满盘活。合肥,一个立足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牵手丝路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正加速崛起。
大通道跨越山海
多年来,合肥深度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在水、陆、空等大通道的建设过程中,跨越山海,走出了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发展之路。
7月6日,安徽首趟“跨两海”中欧班列(合肥)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启航,中欧班列(合肥)正式打通南通道,比传统海陆联运用时节省约1/3。如今,中欧班列(合肥)已经在“新丝路”上奔跑了十年,累计“带货”超过4000列,通达20个国家、152个国际站点城市,逐步形成覆盖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网络,合肥陆港成为长三角唯一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随着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接踵落户,合肥港已引进MSC、ONE等全球排名前二十的知名船舶公司开展业务,常态化开通“合肥-南京-上海”“合肥-芜湖-上海”集装箱中转航线和“合肥-外高桥(太仓)”“合肥-洋山”直达航线,与沿江南京港、上海港形成港港联动,平均每天10班以上始发班轮,形成公交式驳船运输。江淮运河通航后,合肥派河港腹地进一步辐射至皖北及豫东区域,成为快速连通长江流域的“江淮联运中心”,为企业提供了一条高效便捷低廉的物流新通道。
9月13日,一架格鲁吉亚航空公司波音B767-300型全货机缓缓降落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至匈牙利全货机航线开通,成为合肥口岸开通的第8条国际货运航线,初步形成了覆盖欧美亚的空中货运网络,并已跻身区域空港枢纽。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38.57万标箱,同比增长11.54%;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执飞班次和载货量同比增长迅速;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开行701列,货值高达8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4%。
水运通江达海,陆运贯通亚欧,空运纵横全球……身处内陆的合肥向海而兴,缩短与世界的时空距离。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进口505.5亿元、增长5.6%,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向好。全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464.0亿元、增长13.9%。
大平台提质增效
9月24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以下简称“合肥片区”)成立四周年之际,通报了一组亮眼的数据——
截至目前,合肥片区已累计形成102项省级制度创新案例,19项全国首创,7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入选商务部2023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制度创新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合肥片区,国际物流体系的稳定畅通成为外贸稳增长的重要保障。
今年4月,合肥片区首个采用“一单制”电子提单模式运输的国际货运列车,满载出口食品从合肥货运北站启程,最终到达老挝万象。
“以往,货物出口运输需要对接多方,环节繁琐、耗时较长,中欧班列实施‘一单制’以后,由中欧班列统筹,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保险、一箱到底、一次结算’,推动物流提质降本增效。”合肥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
合肥港开启异地互认“一站式”运输,8月15日上午,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合肥至上海“新三样”产品“一单制”“一箱制”首票集装箱起航。“与原先公路运输相比,物流成本下降约15%,海事申报办理减少至3次。”江淮汽车出口装箱业务经理张军告诉记者。
位于合肥片区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生产基地。2020年以来,国际订单持续增长,每天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报单量有600多票、物流车辆200多台次。
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物流总监应士杰有了车辆通关的苦恼:“一辆带货的重车进入海关卡口以后,要花费约1个小时才能走完人工放行、核放等流程。”
得知联宝的诉求,合肥经开综保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卡口和站场运抵系统,在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首次推出“无感通关”。这项全国靠前的“无感通关”改革举措,助力重车通关平均用时缩短至6分钟内,每车每票物流成本明显降低。
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助力外贸企业2200余种特殊货物快速通关,平均每票货物节省通关时间3~5天、节约仓储费用4万元;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网购报税零售进口“退货商品+区块链辅助管理”新模式落地,消费者退货退款时间缩短70%以上;全国首创商业秘密保护“标准+认证+运用”机制,已推动制定2项安徽省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并指导行业内重点企业制定5项企业标准,初步建立了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范体系……类似提升外贸企业便利化的举措,合肥片区还有很多。
未来,合肥片区将继续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打造自贸试验区建设2.0版,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大开放赋能加码
6月20日,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四期项目正式投产。得益于产能的扩充,9月2日,该厂乘用车轮胎产量突破1亿条。
“合肥汽车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让我们有信心持续投资,目前合肥工厂总投资额接近10亿欧元。”大陆马牌轮胎中国区财务总监周渊表示,经过多次增资扩建,合肥工厂已经成为其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受益于合肥本地资源集成,研发中心可以将德国大众基因与100%中国制造在全研发流程中完美融合。”9月20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博锐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表示,合肥不仅是大众汽车的生产基地,而且是除德国总部之外,全球第一个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零部件采购中心。
外资持续加码的信心,离不开合肥良好的营商环境。
为了吸引行业龙头布局合肥,及时响应外企需求,合肥市成立市战新委,组建重点产业链专班,绘制产业链图谱,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有政策、有机遇,也就有更多的双向奔赴——
自2015年首个项目落地,康宁持续加大在肥投资力度,9年里,从显示科技板块拓展至汽车板块,玻璃基板、汽车尾气处理、车载玻璃、物流中心等11个项目相继落户合肥,总投资超过30亿美元。目前,合肥已经成为康宁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
安心工作与舒心生活相伴而生:合肥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历时230天,近期竣工验收;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际医疗部为重点企业外籍人员实行“个性化、一对一”陪诊、多学科会诊等特色服务;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首个国际化社区林溪社区,为了让“老外”不见外,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经常举办;合肥欧洲风情街,已成为在肥外国友人的网红打卡地。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邵剑感慨,合肥贴心细致地考虑到了外籍员工居住、医疗、教育、生活等诸多需求,让企业体会到了“吾心安处”的归属感。
着力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坚实支撑,为外籍人员在肥工作生活增添便利,彰显着一座城市与外资携手的信心与诚意。
投资合肥、扎根合肥,集聚在肥的外资企业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力量,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记者 余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