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白菜烧油豆腐、红烧素鸡、炖土豆、海带汤……上午10点半,走进扬中市三茅街道广宁社区的长者爱心食堂,唯康养老的工作人员正在准备为部分特殊服务对象送餐上门。作为广宁社区“幸福家园”工程的“心悦晚霞”项目,为辖区内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是其主要服务内容之一,也是三茅街道“家门口慈善”的一个窗口。
社区慈善作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开拓了广阔空间。我市正在全面推进的“家门口慈善”服务品牌建设,本质上就是社区慈善的鲜活标本,是社区慈善之本。近年来,三茅街道依托“幸福家园”工程,以创新思维做好“家门口慈善”工作,一个“人人想慈善、个个可慈善”的局面正在形成。
依托“幸福家园”,打造
“家门口慈善”线上平台
5月下旬,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举行。会议公布全国30个县(市、区)为首批“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全国联动示范县(市、区)。江苏占据5个席位,扬中市位列榜首。
“幸福家园”工程是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各地慈善会共同发起、实施的大型网络慈善项目,被誉为新时代的“希望工程”。2021年 6 月,扬中成为“幸福家园 ”村社互助江苏首批试点市,镇江市先行先试地区。2022年6月,扬中市提前半年实现村(社区)项目全覆盖目标,提前一年半达到省定目标,也是全国首家实现全覆盖的县级市。
以“幸福家园”项目为抓手,三茅街道将“家门口慈善”服务与群众所盼、所急、所需有机结合,广宁社区的“心悦晚霞”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和失独家庭、低保家庭提供助餐服务;给予困难家庭的失能老人健康护理帮扶;面向活力老人提供老年大学服务等。“在扬中市慈善总会支持下,目前项目为社区低保家庭、失独家庭免费提供每周5天,每餐12元的送餐服务,助餐人数达37人,全年支出经费5万余元。”广宁社区党委书记王成美说。
指南村17组村民黄某某、施某某夫妻二人身患癌症住院,没有正常收入,群众看在眼里,同情在心里,通过“幸福家园”平台仅十天时间720人共计捐款12.6万元。
永勤村集体经济薄弱,该村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105名,一户多残家庭7户,在扬中市慈善总会和残联支持下建立残疾人帮扶基地项目,两次设立“幸福家园”平台,募捐近20万元,为15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平均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
“‘家门口慈善’与‘幸福家园’工程殊途同归,放大老百姓亲帮亲、邻帮邻、一家有难、八方出手的优良传统,遵循群众乐善好施的意愿。”三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华介绍,近年来,街道以创新思维将资金募集与精准救助工作“双轮驱动、双向发力”,2023年街道慈善分会、村(社区)两级募集资金 215.2万元。截至2023年底两级慈善资金总额达2186.78万元,其中村、社区资金总额达1225.85万元。同时,依托“幸福家园”工程,打造线上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家门口慈善”服务的有效路径。
下沉“慈善触角”,将慈善
组织推到群众“家门口”
2022年底,广宁社区10组居民耿女士(化名)的儿子生了重病,“毛估估”医药费需要几十万元。正当耿女士一筹莫展之际,第一笔来自居民小组的1万元慈善救助款就送到了她的家中。
原来,得知耿女士家的情况后,对本小组居民情况了如指掌的10组慈善工作小组立即进行了商讨,最终决定动用小组慈善资金给予耿女士儿子1万元救助。
据介绍,“一老一小”“一病一残”“一弱一困”等六类社会困难群体和困难群众,是慈善救助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社区于2015年设立社区慈善工作站,同时对29个居民小组宣传发动,号召成立慈善工作小组,进一步下沉“慈善触角”,将慈善组织推进到群众“家门口”。
广宁15组率先成立慈善工作小组,并募集慈善资金12万余元。在15组的影响带动下,社区其他28个居民小组相继成立慈善小组,各居民小组成员和爱心人士纷纷捐款,形成居民小组、社区慈善分站两级救助机制,切切实实打通慈善工作的“最后一米”。目前广宁社区募集慈善捐款总额达100万元,参与率达90%以上。
慈善组织是做好慈善工作的组织基础,蔡华介绍,早在2008年,三茅街道大众村就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村级慈善工作站,截至目前捐赠资金超200万元;2014年三茅街道在全省第一个实现村级慈善工作站全覆盖;2016年广宁社区15组在镇江市第一家成立慈善工作村民小组,实现街道、村(社区)、组三级慈善组织覆盖。
“农村‘三长’对基层情况熟悉、人脉关系较好,将‘家门口慈善’工作推进到党小组活动阵地,由他们牵头慈善工作,与其他工作互通有无、渗透融合,有助于打开慈善工作新局面。”蔡华表示,在广宁社区先行先试基础上,三茅街道将因势利导,在村(居)民小组推进慈善工作小组建设,进一步夯实“家门口慈善”服务工作的组织基础。
引入“源头活水”,让公益
组织成为慈善“新动能”
走进位于三茅街道翠竹北路的广宁唯康养老服务中心,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让人印象深刻。负责运营的镇江唯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同时也是广宁社区“家门口慈善”服务项目运营的第三方。
该公司负责人冷燕介绍,围绕六类社会困难群体和困难群众的慈善帮扶救助,中心实施了针对“一老”的慈善助餐服务、家庭养老病床项目以及“心悦晚霞”村社互助项目,针对“一残”的就业、生活和文化服务项目以及针对其他群体的多个慈善项目。
其中残疾人慈善工坊项目,为精神、肢体等残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就业人数达16人,每人每月有500元左右的收入,扬中市慈善总会给予残疾人25%的工资补贴,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精神关爱、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也减轻了监护人照护的压力。”
64岁的肖师傅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目前他在残疾人慈善工坊从事电热管加工,每月能有千余元的收入。“这里多劳多得,做得多挣得多,能够大大减轻我的经济压力。”肖师傅说。
“我在这里工作两三年了,除了有收入,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真的好。”51岁的张师傅肢体残疾,一直单身,和父母一起生活。张师傅说,现在他不仅收入多了,公益午餐也减轻了父母的压力,“我的午饭问题解决了,他们也安心。”
“三茅街道常年活跃着众多公益组织,这几年自发性公益组织的活动富有生机活力、各有特色,他们走村串户,经常性开展访困问苦、救助安抚。”蔡华介绍,近年来,街道创新思维,街道、社区因势利导、规范管理,为社会组织提供平台,从人、财、物诸方面不断扶持他们做优做强,“比如街道慈善分会联合公益组织共同实施的‘暖冬’行动进家庭、进企业活动,为低保边缘户、空巢及失独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提供了多样化的救助帮扶。与此同时,引入社会力量‘源头活水’,公益组织也成为推动‘家门口慈善’的‘新动能’。”(记者 朱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