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蚌埠高新区:智慧建造,引领建筑业转型

  原标题:智慧建造,引领建筑业转型

  12月12日,淮水之滨,冬日暖阳,在蚌埠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几栋标准化厂房已经拔地而起,高空俯瞰,一个现代化产业园区即将成型。

  “在房建项目中,我们首次采用了建筑机器人进行地面混凝土整平、抹面、收光施工作业。”安徽水利该项目负责人余飞告诉记者,项目在施工中运用了3款智能机器人。

  以整平机器人为例,通过激光识别整平,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原来人工作业1个小时可完成50平方米,而机器人作业1小时可完成200平方米,是人工的4倍,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生产效率。“原来一个班组需要20名工人,现在只需要三四名工人辅助机器人即可完成。”余飞说。

  据了解,蚌埠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用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包含生产厂房6栋。目前4栋厂房已经建设完成,剩下2栋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明年7月份全部建设完成,建成后将重点布局智能制造产业。

  该项目成功创建智慧工地。余飞告诉记者,整个工地安装了近50个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控,违规施工将被摄像头抓拍自动报警,卸料平台装载了限载器,物料超载机器就会报警,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淮河岸边,建设中的蚌埠延安路大桥项目快速推进,两岸引桥施工有序进行,一段段刚刚浇筑成型的箱梁向河边延伸。

  安徽水利延安路大桥现场负责人陈建坤告诉记者,由于延安路大桥跨越老城区,地下管网复杂,施工难度高。为确保项目高质高效推进,项目部采用BIM技术数字化建模,三维数字化还原建设现场,精确定位管线的走向,确保精细化施工。

  “整个项目共有337根桩,要打到地下70多米深,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部在打桩时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及时检测地下桩基深度、倾斜度等数据,确保精确施工。”陈建坤介绍,目前大桥北岸198根桩基全部完成,8个箱梁也全部浇筑完成,春节前箱梁施工将全部完成。

  模板支撑是混凝土浇筑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混凝土浇筑中采用木质模板易变形易损坏,项目首次采用高强度钢材应用于模板,通过工厂化制作,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还可回收利用,仅此一项工艺创新就节省成本近百万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工程分散,为不误农时经常赶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水利自主研发了一体化泵站,即集泵、管道、阀门、控制系统和监测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设备,并实现工厂化生产,大大缩短施工时间。

  “原来建设一个小型泵站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现在半个月就能完成,工期缩短约80%。”安徽水利研发中心副主任唐世安介绍,以往泵站建设要先开挖基坑,再浇筑底板、墙体等,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现在一体化泵站实现工厂化生产,基坑挖好后就可以一次性安装完成。“这些泵站不仅安装方便,还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流量和压力等关键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泵站的运行状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安徽水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行业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技术创新全面赋能生产发展。“我们立足生产实践抓研发,坚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唐世安表示,企业坚持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去年以来安徽水利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共节省成本5000多万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