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踏入巷坑村,仿佛步入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树木葱郁,流水潺潺,一户户清新淡雅的小院错落有致,宛如珍珠般镶嵌在山水之间,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韵味,又透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长期以来,乡村在很多人心中都被贴上了“土气”“质朴”的标签,而艺术则常被看作“洋气”与“高雅”的象征。然而,在巷坑村,艺术与乡村的邂逅,非但没有产生排斥,反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火花。
乡村的艺术“植入”
红坑源村巷坑自然村位于休宁县五城镇,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但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子的人越来越少,废弃的房屋越来越多,但机缘巧合,一个艺术家改变了它的命运,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画家村”。
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汪建中无意间来到巷坑村,茂林修竹,流水潺潺,古树老宅……眼前的一切,当即让汪建中做了个决定:开间民宿,把艺术“搬”进巷坑!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巷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沉睡的乡村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游历过全国各地,看过那么多好山好水,为什么选择黄山?
“我的祖籍在歙县,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心里总有一种浓浓的乡愁。”汪建中坦言,除了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情和乡愁外,这里的徽派建筑、新安画派、徽文化等等都吸引着他,希望能够在这打造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于是,这一场名为“美丽乡村+艺术”的化学反应在巷坑开始发酵。
保留老房的主体框架,采用当地的徽派建筑风格,融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从2018年6月开始,历时半年,曾经的废弃老房变身“漠·汗家”民宿,而后又历经5年多的时间将内部不断完善。现在,走进民宿,处处都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2019年5月起,“漠·汗家”化身“爱彼迎”上一处世外桃源,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入民宿,在满山翠竹和清澈的溪水间,看云起云落。 漠·汗家民宿建成使用后,汪建中每年都会邀请圈内好友来此暂住一段时间。其中来自北京的衣光平夫妇,第一次来到巷坑就是受汪建中邀请。“2019年,我们首次来到这里,看见漠·汗家民宿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太美了。于是,我们花了9个月的时间打造了‘依樨山房农家院民宿’,现在我们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会待在这里。”王宗华高兴地表示。
艺术乡建,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画布和舞台,艺术家们在这里找寻创作与表达的无限可能,纷纷化身新力量人才扎根巷坑。现如今,巷坑村共有6家民宿建成投入使用,还有1家正在施工中,成了名副其实的“画家村”。
“乡村+艺术”给巷坑带来新思路
艺术为巷坑村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意,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前来探访并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的种子在巷坑逐渐生根发芽。
“如何让巷坑变得更好?”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让每一面墙、每一块砖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平时我喜欢摄影和钻研无线电,每年会去全国各地旅旅游、拍拍照,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待在这里。”衣光平告诉记者,未来他计划在村里或者自己的民宿内搭建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展示馆,让全市中小学生沉浸式感受红色岁月。
对于巷坑未来的发展,衣光平也有独到的见解。“发展旅游最重要的就是能让游客‘留下来’,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增加停车位,让游客来这里更便捷。”衣光平表示,完善基础设施只是第一步,还要不断引入多元化新业态,创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吸引游客在旅途中驻足、消费。
“巷坑不仅自然资源优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待发掘的活力。我们能做的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将废弃房屋进行再开发,持续打造巷坑‘画家村’特色名片,利用IP效应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在汪建中看来,除了打造“画家村”IP外,他还计划盘活闲置资源,在巷坑打造一个让更多年轻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有趣味、能写生的研学写生基地。
如果说,原生态的乡村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那鲜活灵动的艺术创作也让乡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当前,巷坑村积极行动,牵头收储闲置农房并规范流转方式,为巷坑画家民宿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巷坑在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如今,不只是巷坑,越来越多的乡村因艺术的“植入”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标,一场场艺术与乡村的浪漫邂逅正在黄山大地接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