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40多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立下生死状,率先实行“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序幕。作为改革地标,改革开放新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安徽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聚焦群众所需、人才所想、企业所急、基层所盼,大胆试、大胆闯,探索了一大批“小切口、大文章”的改革经验和创新做法。
改革地标:深化改革一往无前、蹄疾步稳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安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放管服”、科技创新、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推出一大批改革举措,省级行政权力事项持续保持全国最少,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7,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评价18个一级指标2/3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在安徽这片创新热土上,大院大所众多,创新家底雄厚。然而,职务科技成果却一直面临“不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困局。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安徽以“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让科研人员拥有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
以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按无形国有资产管理,无法赋权给技术发明人,影响了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安徽方案”不仅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科技成果“纸变钱”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安徽工业大学龙红明教授通过赋权成立安徽海百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估值1000万元,仅花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赋权前需耗费一年时间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针对财政支出政策分散、项目重复、资金固化等问题,安徽顶格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基数依赖,所有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点,以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政府当年可用财力为基础,根据资金实际需求、项目轻重缓急、绩效评价情况等统筹核定。
有专家表示,安徽省零基预算改革看似是财政改革的一小步,实则是政府协同治理的一大步,创新了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模式。
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是一条跨越皖浙两省的河流。皖浙两省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建立多元化补偿关系,推动新安江生态治理,成为守护长三角水生态的一个缩影。这一改革经验被复制到全国20个流域(河段)、21个省份。
如今,皖浙两省正着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向资金、产业、人才多元补偿新模式升级,从“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构建生态保护“共赢”样板。
安徽是林长制改革的发源地。目前,安徽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全面建立,36位省级负责同志担任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林长,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实现一山一坡、一林一园都有专人专管。2023年安徽林业总产值5721亿元、以全国第18位的森林覆盖率创造了全国第9位的林业产值。林长制改革也从安徽走向全国。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无论是林长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大硅谷等一系列牵动性改革,还是“放管服”、国资国企、农业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大批改革举措,安徽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一往无前、蹄疾步稳。
致力民生: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落脚点。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安徽的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民生“关键小事”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但在实际工作中,惠民政策却存在“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的情况。
为破解这一难题,安徽创新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民声呼应”平台体系,以诉求为抓手,倾力倾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搭建起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双桥村距黄山市区约20公里,曾长期没有公共交通,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当地群众在网络平台反映,希望能开通到市区的公交线路。
省“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关注后,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把这一问题纳入办理“快车道”,很快,开通了由黄山市屯溪区到双桥村的公交线路。“公交开进村,进城不用再折腾。”双桥村村民由衷点赞。
民生小事不“小视”。安徽统筹“当下改”和“长久立”,深挖问题产生根源,督促推动各地各部门及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规章制度,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油烟、噪声等群众“家门口”“窗边事”,是生态环境领域群众诉求焦点。安徽构建环保惠民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实现百姓幸福生活与美好生态环境“双向奔赴”。
让群众家门口“净”上加“静”,环保惠民长效机制的正向效应在江淮大地上不断凸显。据统计,2023年全省油烟、噪声投诉办理满意率99.66%,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4年达九成以上。2023年,安徽省办理信访投诉满意度居全国第3位、长三角第1位。
超声刀头片集采落地后的中选价格平均降幅55%,单个产品最高降幅79%……医用耗材价格虚高曾是居民“就医贵”的一大痛点,安徽采取多种措施,深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为居民就医“减负”。
安徽以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城乡居民“同病不同保”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实现全覆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值医用耗材大幅降价,林长制、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改革推向全国。
在增进民生福祉的道路上,安徽的脚步从未停歇。一项又一项惠民政策贴民意、暖民心、解民忧,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上”“下”合奏:聚焦基层所盼,大胆试大胆闯
除了全省层面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全省各地也积极作为,一连串“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改革举措,让各界群众的“急难愁盼”得以安放。
“农业生产设施办所有权证,相当于有了‘户口本’,可用来抵押贷款,加快合作社发展。”作为全省第一批拿到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的经营主体,天长市华云百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云将蔬菜大棚作为抵押物,完成全省首笔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从申请到发放贷款仅用4天,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农业产业前期投入高、经营周期长、收益回报慢,在天长,像陈云这样的众多农业生产经营者之前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问题。
2023年以来,天长市创新探索为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颁证,让农业生产设施取得合法“身份证”,变成可向银行贷款的抵押物。放眼天长这片皖东的发展沃土,一笔笔涉农融资贷款犹如涓涓“活水”精准滴灌,不仅让农业经营主体如沐春风,也为天长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我这个小学毕业的工人都能顺利评上技师。换作是以前,连想也不敢想的。”提及自己去年获评技师称号,马鞍山经纬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车工王书君至今仍开心不已。
拥有20年工龄的王书君,不仅回转支承滚道精加工技艺高超,还带出了20多个技术精湛的徒弟,但因为只有小学学历,达不到技术工人职业技能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导致自己一直无法晋升。得益于马鞍山创新特殊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做法,王书君于2023年4月顺利晋升为技师。
自2022年以来,马鞍山市通过改革评价体系,下放评价权限,创新评价模式,做好跟踪服务,包括王书君在内的1829名特殊技能人才通过破格认定,成功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的等级证书,让一线“技术大咖”脱颖而出,为马鞍山建设技工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能人才保障。
养老服务事关百姓福祉,关系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作为第三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淮北市积极探索“嵌入式”养老新模式,把小型养老机构嵌到社区,在家门口为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
“今天吃什么呢?家里就一两个人,没必要开灶了。”这是如今许多老年人都会遇到的困惑。通过开办老年食堂,淮北研制推出适合老年人的营养套餐,同时,推行“白天接受照顾,晚上回家休息”的服务模式,积极打造多功能厅、阅览室、健身室等多个适老化功能区,让老年群体吃得放心、住得安逸、过得舒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充分肯定安徽改革工作,要求安徽“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去年12月,“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发布,来自安徽的13项创新做法榜上有名,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
一条河,见证改革初心;一本证,彰显改革温度;一片林,擦亮改革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将掀开新的篇章。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履必将愈加铿锵,全省上下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氛围必将更加浓厚。(记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