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中国·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业大赛分智能视觉、人工智能、光电信息、新能源装备等专项赛道,在杭州、天津、北京、深圳等重点城市密集进行分站赛。根据相关政策,最终决赛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在项目落地我市后,可直接认定为市级领军人才。通过“以赛代评”机制,近年来全市已落地认定大赛获奖人才项目84个。
人才评价,关乎识人用人,是让人才发挥潜能、脱颖而出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哪些人是人才,对发展有贡献,用人单位最清楚。有些人才没有职称、论文、学历、奖项等显性‘帽子’,但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就应该得到尊重。”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我市聚焦重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推动重点企业人才和重大项目“自主式”认定。
实施公司法人“举荐制”,明确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长高长壮”冲刺库企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可举荐主要技术负责人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认定为市级领军人才,目前已累计认定3个批次共73人。同时,支持重点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头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人才自主评审,去年以来,全市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已自主评审高层次人才5人,企业自主评审中级技术职称57人。
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人才评价渠道。近日,在位于绍兴滨海新区的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里,我市“双聘制”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任天辉正与学生研讨先进润滑材料在市场上的运用。“这项‘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已有新突破,有望在绍兴实现产业化。”绍兴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聘”人才在保持原身份编制的同时,还能享受当地房票补贴、安家补贴等人才政策待遇,进一步畅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流动,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探索校地人才引育新模式,在绍兴文理学院设立100个事业编制规模的人才驿站“编制池”,来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进站后,与高校正式编制人员在业绩奖励、职称评聘、平台开放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目前人才驿站在站11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省部级领军人才5人,已有1名省顶尖人才通过人才驿站“编制池”正式加盟绍兴文理学院,实现校地人才共用共享、科技合作互惠共赢。
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产才融合工作导向,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让广大人才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脱颖而出,为加快打造现代化名士乡、谱写新时代胆剑篇提供强大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