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汉服游览拍照、流连花丛,成为逛景点、公园的“标配”;放假、聚会和旅游时,三五好友相约街头巷尾,打卡中式糕点、古风茶饮;经过创意设计的明代椅子、木雕餐具柜,一跃成为电商平台家具类热搜……如今,国风潮流席卷我们的生活,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时尚的方式回归现代社会,激活中国美学的当代价值。根据《中国网信》杂志发布的青年人对国潮态度有关调查数据,超九成受访者表示喜欢国潮,年轻群体成为这股潮流最活跃的受众。以“中国范儿”表达独特审美主张,传递生活新态度,“国风”成潮,也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
融入人间烟火,
展现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美
国潮,曾经指代中国小众品牌的兴起,如今概念更聚焦于采用了中国传统元素并符合当下中国人生活习惯、审美理念的国货消费潮。印象中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积极寻求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连接点,让年轻人找到传统文化最鲜活的“打开”方式。
身着“马面裙”,头戴“发簪”,最近,苏州平江路上一款古风十足的夏日雪糕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马面裙’其实类似雪糕包装纸,用于防止融化后的冰淇淋滴落。这个创意设计蛮有江南韵味,还普及了我喜欢的传统服饰文化知识。”这款单价30元的冰淇淋有点贵,现场购买的年轻人却不少,来自安徽的游客张小檬饶有兴致地挑了一只山茶口味的,在朋友圈晒出打卡照后,短短几分钟便收到很多赞,朋友们还纷纷点评“好看”“苏州真会玩”,或者询问同款链接。“现在的糕点或者茶饮产品都很‘卷’,口味创新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融入戏曲、国画、古典名著等传统元素,毕竟拿着有文化的包装才更吸引人。”小檬喜欢喝的奶茶,名字都很诗意:浮云沉香、满陇金桂、思玉绵绵……“每一个名字都像一句古诗,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青年人而言,过去在设计穿搭上跟风日韩、追求“洋”气,如今这种观念正悄然改变。早上8点,一来到位于南京建邺区的工作室,85后化妆师岑子就在妆镜前忙碌起来,开始了当天的第一个订单——为一位年轻女孩做汉服妆造。“进化妆行业十多年了,以前店里最受欢迎的都是日式、韩式彩妆,现在说自己的招牌是中国风特色妆面,顾客才愿意来呢。”薄薄敷粉、淡淡描眉,点唇后在梳起的鬓边簪一支步摇,轻淡妆容放大了顾客鹅蛋脸、单眼皮等特点,显得十分典雅自然。岑子说,“新中式”妆容是由自身面部特征出发,在复古的同时强调个性化,因此很受欢迎,“目前一个月大约能接到三四十单”。这股潮流甚至吹到了她在内陆小城镇的老家:“两年前,我们镇上还没有专业的中式妆造服务,现在国风服饰租赁、古装摄影店、写真体验馆开了10多家,有些店铺的单日营业额在旺季能有上万元,机会合适的话,我打算下手盘个店铺。”
买什么东西送给家人和自己能增加幸福感?自称有选择困难症的90后姑娘若昀说,自己在日常购物方面逐渐“回归传统”,越来越喜欢买“国风”礼物了:“高级感满满又兼性价比高,关键是选择非常多。”从河南出差回来,她给9岁的外甥带回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拆盒后两人一起在土块上喷水,用洛阳铲挖出大致轮廓,再用刷子清理、砂纸打磨,这一套真实感满满的“考古发掘”让孩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平时,若昀给自己的“伴手礼”,有独具设计感的中式芝麻糕、绿豆糕,也有寓意平安的五福香囊、合香佩牌等潮流“小件”,散发着传统美学气息。最近,她迷上了套色印章,送给朋友“事事如意”卡,送给同事和长辈“山高水长”卡,“后来我才知道,套色印章其实跟非遗木版年画异曲同工,融入生活的非遗,让我们在日常中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美。”若昀感慨道。
1992年出生的林文新,热爱汉服已有七八年。今年博士毕业的他,和同学们一起穿汉服搭配学位服参加毕业典礼:“男生穿着明制圆领袍,女同学用云肩、马面裙搭配加缠花等头饰的学位帽,在现场非常亮眼。”作为资深汉服爱好者,能在这样的正式场合穿上汉服,文新感到特别激动、兴奋。同时,他也非常乐意看到汉服出现在日常生活中,“00后小妹妹能穿着汉服随意走大街,我们以前是不敢想的。这说明汉服已经从人们印象中那种夸张艳丽的形象,变成了上班开会能穿、陪父母亲戚也能穿的常服。”他为在机关工作的女友设计了好几种汉服与现代服装搭配的穿着,比如牛仔外套搭马面裙,宋锦外套配阔腿裤。“她下班回来说,领导和同事们夸她穿得挺漂亮的,并没有说这是‘穿戏服’或者有特别的反应。”文新听了很高兴,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符合当代生活的功能和环境,正是他对国潮的期待。
“血脉觉醒”的力量,
以情感链接传递文化根脉
热门传统舞剧一票难求,博物馆成了人头攒动的打卡地,电影《长安三万里》《封神》等爆火……可能一开始只是好奇,随着一扇扇“门”和“窗”被打开,走进去以后才发现这是民族文化的根和脉,不少人将自己这种心态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很多成功的国潮产品都以融合创新转化利用传统IP,形成一股情感共鸣的时尚风潮。
注重情绪和体验的国货潮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两年前,为初入职场的自己挑选一款办公室香水是00后女孩雯雯心心念念的仪式感。不过比起前辈们推荐的迪奥、香奈儿等知名国际大牌,她独辟蹊径地选择了一款国货香水,满满一瓶甜桂花,配套的香薰蜡烛则被设计成一只可爱的白瓷“玉兔”。“桂花、玉兔,都是中秋节的传统象征,让我立刻想起了小时候一家人‘敬月光’‘拜菩萨’的习俗。”古人诗意,被现代方式演绎重现,而在雯雯对“八月半”的记忆里,还有儿时住的乡下老房子,院子里一棵好大的桂树,枝桠上开出一簇一簇的鲜桂花,“这时候,小孩子们总将鼻子和脸贴在桂花枝上尽情呼吸,大人们也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外婆在一旁,幸福和满足地看着她的儿女子孙们……现在想想,真是理想中的幸福。”眼前的一缕幽香,脉脉流淌着传统的亲情温暖和文化血脉。
国风作品话题正热、国潮节目接连上演……如今,主打传统文化的特色主题演出,以多元样式和创新表达对接历史和现实,其中“古今相通”的情感联结成为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爽点”。在江苏大剧院追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美丽深邃的艺术世界令无锡姑娘利娜连呼震撼:“感觉真是无与伦比!王希孟一画垂千古,当舞者跨越千年披上那件风衣时,让我一瞬间热泪盈眶,刷新了对《千里江山图》的感受——就像是过去和未来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在时光的缝隙中看到宋代人或者说整个宋朝的精神世界。”95后观众朱涛在上海大剧院打卡原创舞剧《永和九年》首演,心中“文绉绉”的魏晋文人形象瞬间变得鲜活:“以前,我透过书法去揣度名士们的形象,但对《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游目骋怀的风雅始终隔着一层理解。这一次,我通过舞台场景与王羲之等名士神交,感受他们的广阔胸襟、情感脉络和对人生的领悟,从精神上更接近了古人。”特别让他感动的是,当晚的观众席里也有外国留学生,他们多次鼓掌,在谢幕时起立致意,对升级版的“东方美学”和中国人的生命哲学感到震惊和敬佩。
自发成为国潮的追随者和传播者,体现着这一代年轻人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归属。汉服设计师刘雯悦曾尝试将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明代龙纹琉璃瓦上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不知为什么,刚看到这件流落在国外的文物,我就有了一股强烈的感觉,顿时笔下生风,于是这条马面裙就诞生了……”当真正把这件马面裙穿在身上,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也会去主动关注流失海外的文物和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很容易就产生了文化自豪和家国情怀。“每一件饱含匠心的设计精品,都是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细节拉近我们和国家历史、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90后服饰文化爱好者甘小良对此很有感悟,近几年,诗经名篇、《兰亭序》的字、宋徽宗的《瑞鹤图》、敦煌壁画的七色鹿等传统经典元素纷纷被融入到服饰新品中,构建起人们的文化价值认同。他有一位相熟的设计师,在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水的重要时刻开“脑洞”,设计出潜水器和海底养鱼场的底纹,这让甘小良印象深刻:“这种中式的浪漫和诗意的勇敢,让我想到了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传承,持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气质。”
坚持“长期主义”,
国潮热“潮”向未来
衣服上随便写几个艺术汉字,照搬照抄京剧脸谱的手机壳,简单拼贴色彩或线条元素的冰箱贴……当国潮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质量良莠不齐或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渐渐消磨了大众的热情。如何为国潮风持续注入创意设计?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如何匹配年轻“后浪”的文化需求?商业模式等体系创新如何展开?国潮,潮向何方,值得深究。
实际上,人们喜欢国潮产品,往往是被其蕴含的文化所吸引。怎样提高“含文量”?南通姑娘、传统首饰爱好者崔季陵觉得,深入的学习、思考、研究,是国潮行稳致远的前提:“只有真正去了解中国文化,才能读懂其中的美,让它们重新活跃在当下的生活中。”平时,季陵喜爱欣赏古画,考证文献,经常跑博物馆,认真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和美学体系方面的知识。大学时,她开始尝试制作传统首饰,丰富的积累给予其极大帮助:“就算是一只小小饰件,也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技艺和设计思路,这就要求复原者对文物所属时代和出土地域有广泛了解;通过现场观摩或出版物、网络等多角度采集目标图像。为了培养设计思路,参考绘图,得阅读大量中外文图录、文献期刊,还要勤于了解诗赋、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名物记录……其中辛苦自不必说。”她曾复刻出自吐尔基山辽墓的镶水晶金蟾盾形金戒指,这枚小小戒指可谓心血之作:白水晶原料手工打磨成厚度仅2毫米的盾形薄片,用于确定下衬的錾刻戒指、设计纹样分布和戒指托部分。复刻的金蟾和原文物同样采用铸造的方式,经过铸蜡、修胚、浇铸、执模、镀金等多个步骤,连蟾蜍背上的绿松石也是请苏作玉雕匠人在8毫米的异型戒面上做出均匀的分割线条。不过,在季陵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优质的国潮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带给消费者更大满足感和更多沉淀下来的感动。”
偏爱新鲜感,追求个性化……与年轻一代的文化诉求相伴而生,国潮产品对社会和时代的触觉必须更加“灵敏”。2019年,本地姑娘刘洋在新街口沈举人巷老建筑中开了间中式咖啡馆,开启了中国式咖啡之路。与其说卖的是咖啡,不如说是分享一份“南京印记”。南京老门东东侧有芥子园,是明末清初名士李渔的居所,2021年刘洋在老门东芥子园旁开设了第二家NEWSROOM咖啡馆,刘洋和团队伙伴为芥子园和李渔研发了一款咖啡作品“陶家巷10-1号”,其中加入了米乳、雪松、玉兰花、柚子甚至是小块肉脯,每一杯咖啡都配上相关的城市故事、心灵感悟,很多人因为NEWSROOM知道了李渔和芥子园,了解南京的城市文化。“现在我们有了不少固定的客流,年轻顾客们会轻车熟路地走进店里,大多数会点上一杯富有南京风味的‘咖啡酒酿小元宵’。”取南京传统小吃酒酿元宵的风味特点,从一杯咖啡里也能品味儿时的惊喜。一边喝咖啡,一边聆听根据“咖啡酒酿小元宵”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喝咖啡”唱段,是一种由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五感组成的诗意江南的美。手拿一杯咖啡,既有现代范儿,又有中式古韵,充满了“潮”感、融合感的NEWSROOM,自然成为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传统文化融入消费场景、情绪体验结合实体空间……把国潮置于日常生活的尝试,给95后乱针绣传承人张露带来了刺绣非遗的发展新思路:“国潮文化目前还少有沉浸式空间的打造,其实,文化元素的叠加聚合,能够让消费者有更棒的造梦体验,也就是产生1+1>2的效果。”踏入张露主理的苏州清禾宫品牌店,流连于精美的太湖石、月洞门、海棠花窗,仿佛来到一座典雅的江南园林。在这里,可以赏花品茗,欣赏展陈新颖的苏绣作品,或者以针代笔,在喜服、喜扇、婚书上亲手“书写”一段锦绣良缘,而后挑几件服饰配饰、包包首饰、壁画摆件等苏绣伴手礼满载而归。“在这个组合式的美学休闲空间,大家能够尽情体验内敛含蓄沉静的中国风、中国美,就像昨天来的一位客人所说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给摆在这了。”张露说,“目前,我们还在融合现代美学,陆续开发艺术讲座、文旅说书、香氛疗愈等创意线下活动,为传统丝绸文化注入国风新活力、国潮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