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联动融合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月13日,两会受权发布《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把“推动苏皖鲁豫、陕晋豫等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列入2025年《计划报告》。这是继去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再次把这一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年度政策举措。

在“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部分,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区域务实合作步伐加快,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实施,湘赣中南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广西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而在“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中,进一步提出,在“进一步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方面,要“推动苏皖鲁豫、陕晋豫等交界区域合作发展”。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这一行动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探索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为其他地区跨省际务实合作提供经验;有利于探索区域战略融合联动路径,对于统筹推进区域战略实施提供支撑;更有利于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加快提升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的整体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徐州携手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统筹区域战略深化实施和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努力探索区域战略融合联动路径,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加快提升地区整体实力和高质量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合作机制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产业关联度方面看,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是区域内徐州、枣庄、济宁、淮北、商丘、宿州等市的主导产业,为强化区域内产业配套能力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同时,区域内枣庄、济宁、菏泽、亳州、徐州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推动区域内文旅产业的联动发展创造了条件。紧密的产业联系,催生了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较高的经济联系强度。

自2018年起,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10座城市建立了每年一届、轮流举办的协同发展座谈会机制,初步形成了区域内各市之间较为稳定的合作发展机制。在2018年12月召开的首届协同发展座谈会上,10市共同签署了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承诺从加快区域内交通同城化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共建。

之后,10座城市又共同签署了内河航运和物流产业发展合作、科技创新共同体、应急救援区域协同、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治共享、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保护工作,以及青年企业家创新协同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区域内合作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区域之间实现了384个事项区域网上通办、179个事项异地代收代办,并创新探索线上远程虚拟窗口服务,“跨省通办”专窗延伸至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更多服务异地能办、就近可办,极大地便利了区域内企业和群众办事。

在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各方全力推进。淮宿蚌城际铁路、雄商高铁、济枣高铁、潍宿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济广高速、临沂至滕州高速、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徐淮阜高速安徽段、徐民高速菏泽段等工程加快建设,台睢高速已完成前期手续办理。此外,徐州市与连云港市搭建的连徐线上物流通道已顺利运行。


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空间广阔


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产业基础较好,各市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实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并初步形成了较强的经济联系。

从发展现状看,尽管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签署了多项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初步形成了合作发展机制,但交界区域内各市之间经济联系依然不够紧密,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尚未成熟,区域协同发展效应不够明显,各市间合作与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教授认为,借助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做大做强交界区域内各市经济和产业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交界区域可通过成立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若干产业联盟,不断延伸和壮大区域供应链产业链。同时,加快建设徐州高新区—宿州埇桥、徐州泉山—宿州萧县、徐州铜山—淮北杜集等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园区。

谈及如何在“产业高原上”筑造“产业高峰”,沈正平进一步分析,需加强区域内产业对接与协作。比如,徐州、济宁等市工程机械产业实力雄厚,聚焦工程机械产业,可拓展“新能源+工程机械”“具身智能+工程机械”等增长新路径,发挥工程机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区域间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传统能源产业领域,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徐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河南能源集团等,协同开发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推进资源城市转型发展。

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班墨文化、楚汉文化、红色文化等文旅资源,加大资源开发合作力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品牌。

在交通建设方面,区域城市在加强互联互通的同时,还要共同实施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充分利用连云港—徐州入选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重大政策机遇,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构建“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海”的对外发展新格局。

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专项行动方案,支持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为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下一步,按照2025年《计划报告》工作要求,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将紧扣“协同”和“高质量”两大核心,以更大力度推动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以更高水平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步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更实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