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沿江各省市绘就新时代“长江文化胜景图”

  原标题:沿江各省市共谋长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之路

  绘就新时代“长江文化胜景图”

  从三峡大坝到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经济带建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一带一路”交汇点到“生态文明”先行区……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办,长江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及全国各地的15名专家齐聚山城,为长江文化创新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

  作为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三峡是长江上游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的画卷徐徐拉开,近千件妙手修复的三峡出土文物齐齐亮相,来自长江流域的史前玉首度汇聚一堂。

  重庆三峡库区出土的文物约有18.3万件,其中不少精品都在三峡博物馆展出。记者发现,除了像“三峡第一陶片”“战国玉具剑”“三峡第一灯”等体现当地特色的国宝,展览区还有不少来自千里之外的长江下游——江苏的文物。

  “这两件一高一矮的玉器名为‘玉琮’,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当中,分别出土于苏州和常州,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将其从苏州博物馆和常州博物馆借调而来,有助于探寻长江上下游文化的起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夏伙根介绍,展厅有305件玉器文物,其中40多件来自江苏,这些来自千万年之前的玉石成为沟通长江上下游的桥梁。

  几千年文明史上,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互相交融、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长江文化。目前,长江沿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6万余处,占全国总量的39.8%,形成了青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文化片区。长江文脉所蕴含的和谐共生、求同存异、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构筑了现代文明的价值脊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推进长江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东、中、西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经济为“表”,文化是“里”

  重庆市南岸区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下浩里,这里曾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如今经过改造,已蜕变成一条“火出圈”的文创街区。老街里,既有慕名而来的年轻游客,也有当地居住的“老重庆人”,整条街既不失传统风格,又饱含现代特色。

  下浩里项目品牌推广负责人王诗涵告诉记者,老街改造主打“现代青年文化+历史街区文化”,明星“打卡”为下浩里带来了更多年轻消费者。从2023年10月正式开放以来,下浩里营业额达7000多万元,超出预期值一倍多。

  下浩里老街的“经历”得到了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傅才武点赞。傅才武表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经济为‘表’,文化是‘里’,丰富的文化能带来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也能推动文化持续革故鼎新,表里之间相互作用、互为支撑。下浩里的案例,正说明了文化发展推陈出新,可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把目光投向江苏,王诗涵表示,他非常喜欢汉服和漆扇,并且已经到南京、苏州、扬州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未来会将其引入下浩里老街。“我相信当汉服、漆器等大规模引进之后,会引起重庆的‘江南水乡热’。”

  长江流域经济发达,2023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超58万亿元,占全国差不多一半的经济总量,是谓其“表”;在如此体量的经济实力背后,是由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赣皖文化等长江流域各个区域的文化汇聚而成的长江文化所支撑,是谓其“里”。长江流域的经济因有了文化的支撑而愈发繁荣。

  共同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如何持续推动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现场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建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高水平推进长江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不少专家的共识。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表示,长江文明作为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各片区应该充分总结出自身的文明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本片区的特色文化,共同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蓝勇以“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为例作了介绍。“张謇实业救国”就是非常合适的文化基础,南通也正以此为基础全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打造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文化展示、长江近代工业文化展示、张謇企业家精神展示为主的展示集群,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和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

  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19个国家5A级景区,长江沿线分布着23座全国文明城市、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此丰厚的“家底”,为江苏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奠定了基础。如今,江苏已高质量编制形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以及长江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3份规划,形成“1+3”规划体系,“一主八支四片”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总体布局也应运而生。

  “长江,是促进长江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最佳载体。因此,关键在于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表示,长江流域各省市要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实现从“自然生态景观”到“文化生态、自然生态”一体化保护传承转变,从“观光打卡旅游”到“自然人文深度体验式旅游”转变,从“生态大保护”到“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转变,从“文化的地点信息”到“生态文化旅游多维时空”转变等。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5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