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首页>地方频道>合肥>要闻

潮涌长三角 奋楫正当时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

长江三角洲,中国经济版图的重要一块,形似一把拉满的弓弩。

特殊的使命,特别的分量。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合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正在加速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努力实现更大作为。

从科技到产业、从交通到民生……一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正在徐徐铺开。

“好邻居”变成“一家人”

陈元顺是一家民宿品牌负责人,长三角一体化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交通便捷。

从时尚摩登的外滩风光,到六朝古都的雄伟古迹;从创新高地的科创前沿,到江南园林的精巧布局……逛逛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最少需要花多长时间?

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仅需一天。

10月15日下午2:01,陈元顺准时从合肥庐江西站登上G8389次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列车。两分钟后,列车缓缓驶出车站,直奔浙江嘉兴站。

“我的民宿项目在合肥庐江,生活在浙江嘉兴,平均两天要来回一趟。”这条高铁线的开通,让辗转于两地的陈元顺更方便了,“现在可以直接从庐江直达,不用再中途换乘了。”

陈元顺乘坐的这列G8389次列车,是长三角首条跨越三省一市的环形高铁列车。列车全程停靠上海、南京南、合肥南、千岛湖、杭州东、上海虹桥等21座车站,将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串联,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也首次借由环线列车连线成“圈”。

“这条环形铁路穿针引线,将长三角沿线城市紧紧相连,实现了各区域高效联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高级工程师杨秀志说。

截至今年5月,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6条高铁线路,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其中,合肥高铁里程达到524.3公里,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一位。

交通便捷了,时空距离近了,联系也就更密切了,这是“长三角人”的福利。

前不久,王倩需要将户籍从合肥市庐阳区迁往杭州市西湖区。与以往“操作模式”不同的是,她可以选择从网上办理,不用来回奔波了。

“计划准备两天时间,没想到十来分钟就办完了,真是方便快捷。”“一网通办”让王倩连连称赞。

像这样的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庐阳区可提供包括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新生儿入户等150多项跨区域服务。

目前,合肥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事项占比99.78%,身份证、驾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1.5万余家医疗机构。

无论是便捷的交通网络,还是高效的政务服务,都让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居民感觉更像“长三角人”了。

“远景图”变成“实景图”

看得见的空间格局在进行重构,看不见的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机械臂上下挥舞,无人车穿梭不停。走进大众安徽智能电动汽车生产基地,1000余台机器人正在挥舞机械臂,来回忙碌。这是大众汽车在中国自动化率最高的车间,自动化率高达96%。

今天的大众安徽,已经成为大众继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之后的合资第三极。“受益于安徽本地资源集成,研发中心可以将德国大众基因与中国制造完美融合。”今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博锐透露,大众汽车将全面推进“在中国,为中国”的中国研发和智造。

长三角地区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镇。沿着长三角沪苏浙皖画一个圈,直径4小时车程里,可以集齐一辆新能源汽车整车所需的配套零部件——

上海提供“大脑”芯片及软件,江苏提供“心脏”动力电池,浙江提供“身体”一体化压铸等零部件,安徽完成整车组装。

“4小时产业圈”中,合肥是重要一环。目前,合肥已经拥有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央企造车、造车新势力、地方自主品牌等多种造车形式的“大满贯”。

“龙头”企业带动,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汇聚,支撑起合肥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合肥牵头组建了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环境等4个产业联盟,汇聚长三角重点企业1100多家。

组建长三角联盟,就是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组链、补链、固链、强链”,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长三角地区对算力需求巨大,量子科技产业前景可期。”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专家蒋连军看来,产业集群协同、产业人才富集,让长三角成为量子科技产业资源的最佳集聚地。

在产业发展中实现能级跃升,合肥吸引了更多“长三角合伙人”。

从“远景图”到“实景图”,长三角产业协作“朋友圈”将更加紧密。

“协奏曲”变成“交响曲”

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肥科技创新“金字招牌”更加闪耀。

早上在合肥,中午到上海,往返两地,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良彬的常态。

“同步辐射先进光源就是产业创新的‘加速器’。”利用“上海光源”开展科学实验,借助“合肥光源”开展日常研究,李良彬笑称自己是“追光而来”。

同步辐射光源,被称为探索前沿科学的“眼睛”,可帮助人类捕捉肉眼无法察觉的微观世界的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内坐落着我国第二代光源,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则是第三代光源。

当“两束光”在长三角汇聚,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加快建设。“相比第三代,‘合肥先进光源’的亮度将至少提高两到三个量级,让我们看得更清晰。”李良彬说。

同步辐射光源的多项重大研发成果,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提供关键材料和技术支持。

合作共享,协同创新。从“协奏曲”走向“交响曲”,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出“1+1>2”的效应。

沪苏浙皖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出“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等成果,彰显出协同创新的磅礴力量。

合肥西郊“夸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初具规模。长三角6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聚变产业联盟,携手参与“夸父”建设,共谋聚变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

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的自由流动,已经成为常态。

近年来,合肥携手兄弟城市共同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技成果衍生技术转化,承担5项长三角科创共同体重大联合攻关;牵头成立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G60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联盟,加速推动跨区域成果共享,共创高质量科创高地。

合作破圈,乘风破浪,求新破茧。

未来,合肥将增强一体化意识,树牢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战略区位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有效联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记者 许超众 许露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