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1至8月,我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97%,同比提升0.28个百分点,两项数据均列全省第一。同时,重点科创项目建设提速,截至9月底,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分列全省第二、第三。
在整体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把科技创新“核心变量”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创新主体活力涌动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及提升幅度连续数月创下全省第一的佳绩。“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国内有效需求释放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经济形势下,广大创新主体仍能保持较为旺盛的研发热情,实属不易。”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份旺盛的热情背后,离不开我市长期以来的政策激励。从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到高质量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再到加快“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我市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持续提升企业创新力。
在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民企研发投入500强”“2024年度民企发明专利500强”榜单中,绍兴分别有14家、12家上榜,数量居全省前列,凸显我市民企的澎湃创新动力。
从细分领域看,涉足“高精尖”产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前三季度,规上高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8.2%、7.9%;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8%。
“目前,我市一方面不断夯实传统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紧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围绕“10+2”重点产业集群,持续优化“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平台+高端人才”协同布局机制,实现重点产业集群高能级实验室和院士级人才全覆盖。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目前已布局创新平台11家,集聚人才近3万人。
科创平台提质升级
截至9月底,我市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0.51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项目涵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共建研究院、科技产业园等,为全市科创平台提质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平台是创新的载体。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以科创强基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域布局创新平台,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同时,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协同推进、研判调度、督导服务等工作机制,逐月细化项目投资、建设进度目标任务,助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一系列组合拳下,越城区科创综合服务产业园、绍芯实验室、柯桥杭州湾科创中心、诸暨科技城海创服务中心、杭州湾上虞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天姥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快马加鞭赶进度,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如越城区科创综合服务产业园,一期项目原计划今年5月开工,在多方协同配合下,实现提前一个半月开工。
“重大科创平台,可以集高端人才项目招引、技术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于一体,对于提升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我市正着力打造绍兴科创走廊,推进五大科技城、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建设,全市35家校地共建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426家,签订转化合同1993份、金额达8.7亿元,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79个。
锻长补短厚植优势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发布2023年度市县“科技创新鼎”通报,我市首次夺得“科技创新鼎”。这一荣誉,既是对绍兴实施创新强市战略所获佳绩的褒奖,也是绍兴冲向更高“鼎”级的新号角。
“夺鼎”的背后,是我市多年来坚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矩阵,筑牢人才引育之基的不懈努力。
那么,要如何守牢当前发展优势,尽快补足制约发展短板,使得创新的脚步行稳致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进一步细化量化年、季、月目标任务,建立“清单+责任”“提醒+督查”机制,全力争先进位。同时,科学谋划明年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指标,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
以“新”激发变革活力。要继续强化“科教人”集成改革,强化创新人才“引育留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积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生动力。
以“质”提升创新能力。要继续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提升科创走廊能级,继续推行有组织科研攻关,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重大需求,凝练“技术领跑”“进口替代”两张清单,继续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立转化清单,加快标志性成果落地应用。
以“统”凝聚发展合力。要坚持全市“一盘棋”,合力抓落实,营造敢为善为、图强争先的浓厚氛围,健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政策、创新平台、重大任务实施等统筹机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彰显科技引领发展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