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村居”助力乡村振兴
“自从村里有了‘廉情监督室’,我们老百姓反映问题更方便了,村干部也更贴心了。”砀山县葛集镇范套村村民李大爷感慨。
近年来,宿州市纪委监委将廉洁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大力推进“清廉村居”建设,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推动移风易俗、举办廉洁文化活动、打造廉洁文化阵地,形成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良好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矛盾大多是没有及时沟通导致的,一切工作按制度办、按程序办,重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实施过程和结果让群众知道,干部群众才会心齐气顺。”灵璧县大庙镇马庄村负责人介绍,深化“阳光村务”,通过梳理小微权力清单,将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部纳入公开范围,利用公示栏、微信群、村广播等多种方式,定期向村民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情况,将村级事务“晒在阳光下”,让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
宿州市纪委监委以小微权力监督为切入点,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方式,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砀山县葛集镇范套村,“廉情监督室”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直通车”。埇桥区开展“板凳会”“干群夜话”等活动,萧县官桥镇前白村设立“清风监督员”,他们走村串户,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收集村情民意,及时反馈并推动问题解决,将监督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最后一米”。
“现在村里办红白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大操大办了,大家都觉得这样更轻松、更文明。”日前,“推进移风易俗”主题春“廉”展在埇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围观的群众相互讨论道。宿州市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基层自治能力,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作用,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在萧县官桥镇前白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婚丧嫁娶的规范细则,明确宴席规模、礼金上限等,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泗县创新推出“流动新风堂”办宴新模式。谁家有红白事,流动新风堂直接开到家门口。车身及车厢内部张贴“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公勺公筷、移风易俗等宣传内容,形式新颖,深入人心。此外,各县区还通过“道德红黑榜”公示先进事迹,激励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以前总觉得廉洁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村里的戏曲表演、廉洁故事会,我们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埇桥区曹村镇小山口村村民刘大姐说。
让廉洁文化更具生命力,就要融入基层、走进群众。宿州市纪委监委在“清廉村居”建设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家风文化等优秀文化中的廉洁因子,用好古代先贤、红色故事、民间典故等“活教材”,将廉洁文化与地方戏曲、民俗活动相结合,举办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让廉洁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圈”。在泗县,以“泗州戏+大运河文化+廉洁文化”为主题编排的清廉小戏《清官何诚疏运河》《红色催款单》深受群众喜爱;砀山县结合梨花节,举办“梨园清风”文艺演出,以“梨花品质”为品牌创作的廉政歌曲《梨花似我心》,在“送戏进万村”活动中广泛展演;在灵璧县,以大鼓书、三句半、快板等特色文艺表演形式把《小微权力要监督》和《廉洁文化来宣传》送上“乡村春晚”;在萧县,“画乡廉韵”廉洁主题书画展,通过笔墨丹青传递廉洁理念。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廉洁文化活动,以文艺的力量和魅力,在乡村吹起清廉之风,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既要春风化雨般滋养人心,也要有形有态,看得见、摸得着。宿州市纪委监委将廉洁理念融入“清廉村居”文化空间建设,着力打造廉洁文化阵地,让廉洁文化全方位融入群众生活圈。
“魏玉华老人回忆说,解放军战士们在村子里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他们主动帮百姓干农活,却从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当百姓递上大饼、红芋时,战士们总是推辞,实在推辞不过,也会付钱才收下。”走进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在一件件红色文物、一幅幅珍贵照片、一个个革命故事中仿佛又回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
萧县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廉洁文化与革命历史深度融合,打造蔡洼廉政教育基地,通过修复旧址、建设纪念馆、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等形式,让廉洁文化在红色故事中生动呈现。同时,通过“红色讲解员”项目,将廉洁文化故事带入校园、社区和乡村,让红色基因与廉洁理念在群众心中扎根。
这样的探索与创新并非孤例,宿州市各县区因地制宜,纷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洁文化阵地,让廉洁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灵璧县依托“钟馗文化”打造特色钟馗廉洁文化园,结合灵璧百年党史馆,打造钟馗廉洁文化教育阵地,开展场景化、沉浸式教学;在泗县,“家风馆”和依托运河文化打造的“清廉文化长廊”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埇桥区在“党群驿站”增设“廉政图书角”;砀山县唐寨镇唐集村的“清廉书屋”不仅提供丰富的廉洁文化书籍,还定期举办“廉情夜话”等活动,让廉洁文化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在宿州大地,“清廉村居”建设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绘就了一幅风清气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种元胡的这几年,村里推行标准化种植,还引进了加工企业,目前销路畅通,收入增加了不少,感谢镇、村干部帮我们谋发展。”泗县大庄镇曙光村村民黄增国说。
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廉洁高效的干部作风,助推了曙光村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曙光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狠抓特色产业发展,焕发乡村振兴新生机。
“建设‘清廉村居’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深入推动‘清廉村居’建设,以监督优化权力运行促进干部清正、村务清爽,以廉洁文化浸润乡风文明、助力产业发展,激发群众建设‘清廉村居’的内生动力,绘就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宿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跟进监督”赋能产业发展
初春时节,走近砀山县李庄镇镇东村车厘子产业园,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争相绽放,果农们熟练地人工授粉,一派繁忙景象,然而,此前产业园的排水问题却让果农们满心烦忧。
“我们这个车厘子产业园容易内涝,遇到暴雨,雨水一时排不出去,造成车厘子树死亡,镇纪委来我们这走访,我反映了这个问题,没想到很快镇里村里就立即安排挖沟修渠,埋管通路,现在我们这里再也不担心积水了。”李庄镇车厘子种植户许洁峰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该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责,将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纳入重点监督清单,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加强政策扶持,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扶持模式,为乡村振兴不断蓄力赋能。
该县纪委监委紧盯特色产业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惠民惠农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室组地+职能部门”联动监督作用,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开展“嵌入式”监督,“面对面”倾听群众急难愁盼,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跟进整改,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特色产业发展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该县纪委监委针对特色产业发展资金量大、项目多、受益面广等问题,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整合县、镇、村三级监督力量,加强与农业、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对资金运转、产品购销等环节的监管,保障产业高效发展、群众稳定增收。
不断延伸监督触角,依托用好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和村务公示栏,及时公开公示特色产业建设、管理等情况,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实时关注群众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资金审批、使用等突出问题及相关政策咨询类问题存在的问题,确保及时转办督办、答疑解惑,为群众守好特色产业“钱袋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将持续聚焦特色产业关键环节和薄弱点位,强化监督力度,打通产业发展‘中梗阻’,推动各项助农惠农措施落实落地,为砀山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砀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项整治护航“阳光低保”
“大爷,请问您知道自己属于哪类低保?”“每月有多少补助呢?”“村干部向您宣传过低保政策吗?”近日,宿州市埇桥区纪检干部在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监督检查时,实地走访低保户了解低保政策落实情况。
最低生活保障关系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必须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去年以来,埇桥区纪委监委将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作为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重要抓手,联合民政部门成立专项监督检查组,集中治理“人情保”“关系保”,以及干部不作为导致的“应纳未纳,应退未退”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增强群众在正风反腐中的获得感。
紧盯村“两委”干部、低保经办人等重点对象,围绕低保资金管理、使用、发放等重点环节,全面排查工作人员在低保工作中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走过场等现象,防止出现因低保审核把关不严、公开公示流于形式造成的虚报、瞒报、造假等现象,推动兜底保障更加精准公平。
“低保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该保的一个也不能漏、不该保的一个也不能有。”灰古镇纪委负责人说。
通过入户调查、电话抽查、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方式对低保合规性开展深层次监督检查;同时,依托“大数据+”靶向监督,形成“监测-预警-救助”工作流程,精准高效发现“脱保”“漏保”“错保”等问题,让低保政策更好惠及困难家庭。
此外,充分发挥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公示平台,多渠道公开低保信息,公开监督举报方式,鼓励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形成纪律严明的高压态势,切实兜牢困难群众救助底线。
“低保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在低保审核工作中的弄虚作假、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违纪行为,以强有力的监督筑牢民生底线。”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