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了青龙山去往寒江……”在武义县壶山街道西溪村,73岁的村民顾双龙在家门口唱起了婺剧《三请樊梨花》的经典唱段。奇的是,老人家唱戏有“乐队”伴奏,板、锣、钹、鼓一个不少。更奇的是,这么多乐器只需顾双龙一个人演奏。
吹拉弹唱一人身兼、喜怒哀乐一人演绎,这就是顾双龙的绝活——“武义十八响”。演出时,顾双龙端坐在一个特制的桌架前,桌板下依次固定着几个常用打击乐器,鼓槌等通过铁丝、弹簧与脚踏器相连。右脚一踩,响的是大板、小板和鼓;左脚一踩,锣和钹就发声。若逢武场,顾双龙灵活运用双脚,五乐齐奏,足以让整场演出生动起来。
空出来的手可以拉胡琴,也可以吹笛子、唢呐。最多时,这个特殊的“舞台”曾集齐18种乐器,这才有了“武义十八响”的名号。
脑里想着词儿、嘴里唱着曲儿、手脚操控乐器,一个人组成一台戏,这样独特的形式,考验着表演者一心多用的本领,要求表演者具备极高的演奏技巧、协调能力和记忆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顾双龙不是专业出身,在捣鼓出“武义十八响”前,他是个木匠。
这样的经历,看似和文艺八竿子打不着,但奇就奇在顾双龙有个特殊技能——只要听过的歌或者曲子,他都能准确记住旋律、曲调。“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人会拉胡琴,我喜欢听,也记得住调,时间长了就想自己上手试试。”顾双龙说。
没有胡琴,顾双龙就尝试着找材料自己做,没想到真被他做成了。随后顾双龙一个音一个音地把曲调复刻出来,没几天就能演奏完整的曲子。周围人都夸他聪明,他也就此和吹拉弹唱结下不解之缘。
做了20多年的木匠后,43岁的顾双龙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要转行做吹拉弹唱。“我去了一个剧团做后台工作,一边演奏一边学习指法、唱功。”顾双龙说,“待了半年多以后,我还是想自己做戏,于是又从剧团出来了。”
一开始顾双龙组了一支5人小剧团,可演了一段时间后,收入、管理等问题影响了人员稳定性。“一人演出一台戏”的想法开始在顾双龙心中萌发。
说干就干,顾双龙拿出自己的木工手艺先打造“行头”——安装乐器的桌架。这可是个有难度的活,每种乐器的大小、形状不一样,既要安装得当,方便手脚操作,又要能准确击打出每种乐器的声音。经过一次次的实验、调整,顾双龙终于在47岁时做出了第一个专属“小舞台”,实现了“自己做戏”的梦想。
2001年,顾双龙的“一人一台戏”登上了桐琴文化馆的舞台,一举夺得优秀节目奖。当时的场景顾双龙还历历在目:“唱了一段《百寿图》,自己一个人弹唱,大家都给我鼓掌。”
这次的比赛让顾双龙被人熟知,表演机会也多了起来。金华、衢州、丽水等地都留下了他的演出足迹。2018年,顾双龙被评定为武义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单人坐唱)。
如今岁数大了,顾双龙减少了演出,不过闲暇时,他还是会“操持”这些老物件,惬意地玩上一会。兴致好的时候,还会去公园给大家表演一段,每次都能博得满堂喝彩。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原汁原味的“武义十八响”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