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悄然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一批又一批新面孔来到乡野,成为“农”的传人。他们中有的是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懂科技、会管理的“田创客”,有的是懂市场、善经营的“农业经理人”……他们带着敢闯敢拼的勇气、不屈不挠的韧劲和热情洋溢的青春,在田间地头描绘着人生蓝图。
传承创新打造现代化家庭农场
在新店镇润谷家庭农场内,今年刚满30岁的严银飞正在查看水稻的谷粒充实度。2021年,严银飞和父亲一起创办了如东县润谷家庭农场。父亲年事渐高,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农业新机械的操作学习越发感到力不从心。经过慎重考虑,2023年10月,严银飞回乡开始了返乡创业路。虽然之前一直从事的都是数控技术和车间管理工作,对农业一无所知,但好在有父亲的“手把手”教学。渐渐的,严银飞学会了稻麦种植的基本技术。凭借着一股子韧劲,从农药配比、肥料配方、账务管理等琐碎事务,到精准把握播种、除草、施肥节点,再到无人机、植保机、收割机等大型器械的管养和使用,严银飞做得越来越有模样了。在父亲眼里,严银飞的“想法很多”,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他一直想在自家农场里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操作。目前,农场有1台大型拖拉机、3台联合收割机、2架无人机、3台谷物烘干机和其他一些小型农业配套机械,基本实现了耕、种、防、收、烘等环节机械化操作。2023年,家庭农场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水稻平均单产达到600公斤。每到收割种植季节,润谷家庭农场还会优先雇佣周边农民,育秧时每天有30余人在农场内忙活。作为一名年轻的返乡农场主,严银飞干劲十足,他说:“回来的这些日子,我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我一定会肩负起老一辈的担子,跟着时代步伐走,努力发展新农业,积极建设新农村,为乡村早日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学促农推动精细化产业发展
“95后”郑彪毕业于江苏大学工商管理系,父亲经营着双甸镇一家粮食生产加工企业。三年前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大家谈论着各自的职业现状以及城市、乡村未来发展。望着窗外金色的麦地,郑彪陷入深思:城市发展需要人才,农村更加需要人才支撑。我家东盛米业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何不借助这一优势投身农业、带动农民、振兴乡村?说干就干,当年郑彪就辞职回家,以自家东盛米业为平台,将自己所学的管理、金融等知识不断融入传统种植领域,力求找到突破口。这几年,他跟着父亲走遍全国各地,了解到粮食生产加工里的大学问,各地消费者口味不一致,因此不同品种的大米地区特性比较强。东盛米业依托绿色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对大米市场进行细分,实行订单农业和地区差异化销售。“举个例子,如东广泛种植的两个品种是南粳9108和南粳5055,但这两种大米的米粒都有白点,贵州人不喜欢,他们喜欢晶莹剔透的。到了云南地区,消费者因为喜欢吃炒饭,会偏好口感硬朗一些的大米品种。”郑彪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东盛米业的核心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们现有的大米里,有的是符合外观要求的,有的是符合口感要求的。”除了品种整合之外,郑彪还和江苏省农科院合作,针对客户的需求,研发出更适应市场的大米品种。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2023年,东盛米业实现粮食加工量7435吨,年销售额达2.6亿元。
转型创业引领多元化经营模式
眼下正值今年第一批秋西兰花形成花蕾的关键时期,一大早,丰利镇兴南村的“85后”农场主陈诺便开始了每天的巡田工作。“我20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陈诺说,那时候她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都觉得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上学十几年,只有进城上班才有希望。在深圳摸爬滚打6年,陈诺没寻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成功。2015年,在父亲的劝说下,陈诺也渐渐觉得成功不单单只出现在城市,也许回到农村会有另一番天地。父女俩一起创办了如东县铁山家庭农场,由起初种植传统的水稻和小麦,逐渐开始加大承包土地面积,种植起了梨、茭白、荷兰豆、西瓜、香瓜、西兰花等经济作物。2020年,陈诺注册了南通禾之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线上、线下共同推广各种本地优质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大多销往上海、浙江、厦门等地。2022年,老父亲觉得时机成熟,是该放手让女儿独自打拼了,便把农场全部交给陈诺经营。陈诺也不负所望,2023年,铁山家庭农场实现利润170多万元,夏熟小麦亩产达425公斤,秋熟水稻亩产达620公斤以上,达到吨粮田。截至目前,农场累计承包土地近1100亩,并长期与南通明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种植种子粮。她一直坚信“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大家一起富起来”。每年农场都会优先雇佣周边农民,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农忙和农作物采摘的时候,雇佣的工人达30余人,人均日工资100元左右。陈诺说:“父亲交给我的不仅仅是铁山农场,更是老一辈交给我们年轻一辈的历史责任。回来这几年,我的思想也成熟了很多,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带动乡亲致富,一样都不能少,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