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精心护理病人,下班后专心构思专利方案。近几年,市人民医院护士卢珊一直处在这样紧张的生活状态里。正是这样的干劲、拼劲,让她成了医护团队里的发明家,由她发明的“定位器”目前已经在全院及疼痛微创手术中应用,受到手术医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术前定位难题激发灵感
2011年,卢珊毕业后,就进入市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康复科护士。
康复科的护理工作跟别的科室有些不同,主要是因为这里大多是深受疼痛困扰的病患,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患者就需要接受疼痛微创介入手术。医生在开展这类手术前,需要利用CT对患者手术穿刺点进行手动标记。然而,在这样标记不仅步骤繁琐,且手工标记的位置在CT影像中无法显示,这也导致医生只能通过一次次标记,不断调整定位。“那时候患者需要反复做CT,反复穿刺,不仅对健康有一定影响,而且也要忍受疼痛。”卢珊告诉记者,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后,她便开始反复琢磨,想设计一种“定位器”来辅助医生定位,以避免反复放射、反复穿刺。
“人人都认为护士就是输液打针,但我觉得不仅仅如此,护士还能做更多有益于病患的事。”卢珊说。
“就地”取材 实践中不断完善
搞个发明,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擅长画图的卢珊画了一张又一张设计图纸,总是不满意,不过她并不气馁。买菜、做饭、吃饭时,她都在琢磨发明的事儿……她和这事杠上了。
经过反复琢磨,卢珊最终决定“就地取材”,将患者置胃管时使用的导丝“废物再利用”,把它们剪短,并捆扎成“栅栏”。检查时这个导丝“栅栏”就可以与CT机相互配合,帮助医生精准完成定位。这个小巧的发明第一次运用,就赢得科室医生的好评。
之后,卢珊又对定位器进行多次完善。“导丝是不锈钢材质的,比较毛躁,我后来就把两边都用皮管包好,这样就不会划坏患者的皮肤。”卢珊介绍,之后,她又发现皮管跟钢丝不一定能完全契合,这也导致皮管经常性脱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她用针尖将硅胶填充至皮管内,让皮管与导丝更贴合。
目前,“定位器”已经拿到国家新型实用发明专利,这个小巧的物件不仅在科室痛微创手术中广泛运用,还推广至全院需要类似定位的其他手术。
“搞发明的时候真没想这么多,只是对护理发明感兴趣,想学有所用,为病人做点事。”对自己突然成了“发明达人”,卢珊很谦虚地说,“在十多年的护理生涯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患者身心所经受的痛楚,希望用自己的发明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尊严与笑容。”
图为卢珊以及她的发明。 张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