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前不久召开的全县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要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把重大项目攻坚突破贯穿始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35年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长三角沿海新型工业化强县。
过去一年,如东各个重大项目建设现场、企业生产一线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当初的“愿景图”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施工图”“实景图”,持续显出如东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坚持科技创新 竞逐新赛道有底气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之一。走进如东联亿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几十台机器同时运转,一个个电容器外壳从高速运转的机器里“吐”出,全年总生产能力可达480亿只,而偌大的厂区内生产工人却寥寥可数。“我们自主研发了ERP和MES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将客户订单智能转排产,设备数据实时传输,有力提升了产品的精度,减少了人力的需求。”公司董事长周文华介绍。
“我们在智能制造方面实施了‘精确制造2.0’战略,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模型300余项、技改‘一键精控’设备100余项。全面实施5G+AI智能检测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全追溯,产品的缺陷识别率到99%以上,人工成本降低30%。”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介绍道,企业积极拥抱DeepSeek,深度整合线缆制造业的垂直领域知识,全面赋能垂直领域行业企业降本增效,通过启用数字员工,应用数字机器人,打造跨行业、跨专业的多能“员工”。
新型工业化,“新”在科技进步、“新”在创新驱动。九州星际等3家企业入选江苏省制造强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中天科技成功申报制造强省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湘园化工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双荣誉……
一直以来,如东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支撑。去年,如东县大力开展“创新转型加速年”活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畅通中小微企业进阶式创新成长“快车道”,6家企业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企业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东经济开发区“绿色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获认市科技服务项目。
坚持前沿引领 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做好延链补链文章,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去年,我们嘉通能源实现了满产满销,总产值突破380亿元。”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洋说。嘉通能源隶属的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桐昆集团走出浙江实现落地的第一个基地型项目,嘉通能源根植如东这片发展沃土,实现了一年报批、两年建设、三年投产的高速推进,现具备年产500万吨PTA及240万吨新型功能纤维的生产加工能力。俞洋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以桐昆三期嘉恒项目为抓手,推动涤纶纤维长丝深加工产品落地。积极引荐上下游优质企业客户落户如东,助力构建“从原料到终端”的全链条生态圈,提升本地产业链协同效率,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赋能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型工业化之所以“新”,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底色必须“绿”。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除围绕核心产品嘧菌酯和以羟基硫为主要中间体的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产品向上下游扩展及提升产能外,还通过风光电、生物质,实现能源低碳化,打造绿色工厂。如东工厂总经理周升波介绍道,“投资1700余万元改造的园区首批35千伏绿电专线项目将于今年5月并网通电,投资400余万元建设的厂前区光伏电站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150万度,以实际行动践行公司‘双碳’承诺。”
坚持向海图强战略,推进开放协同发展。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东县不断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新的产业基地,大力推动工业项目落地,加强产业培育。县政府党组成员、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梁表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将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化工中试基地、科创中心建成投运,积极融入苏南,在特色园区运营管理合作、产业转移承接、配套衔接、供需对接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
坚持全维服务 政策护航信心自来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如东,暖心服务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企业巨额投入的信心,源于地方政府贴心的服务。“中石油的接收站是在洋口港的开港项目,从我们最开始进入到如东,选择扎根如东,正是因为看到这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丰富的资源。”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忠海亲身见证了洋口港的飞速发展,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他倍感温暖,“当地政府对企业关心有加,服务贴心周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26℃温馨服务理念,更是让企业如沐暖阳,倍感安心。”
“公司之前在钙钛矿研究方面的时间积累相对不足,相关领域科研人才实力较为薄弱,研发工作一时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是县科技局牵线多家知名高校开展技术交流。最终,我们公司还与南京大学邓正涛教授团队成功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南通创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李七贤说,“2024年企业完成了4.3亿元的应税销售,2025年预计在8亿元左右。”企业成长的信心除了来自于政府的关怀,还来自厚实的发展基础和充沛的发展后劲,接下来,公司将从显示领域向光伏领域和生态农业领域进行扩展,继续加强对光学新材料的研究。
政务环境是政府行政效能的集中展现,也是最直接、最基础的营商环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如东县2025年“如来如愿”营商环境提优举措》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在支持企业加大有效投入、提升智改数转网联水平、撬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9个方面拿出了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支持;一窗受理,分类办理,集成服务,为工程建设项目报批报建提供保姆式服务;遵循“高度落实+高效审批”原则,利用数据资源归集、内外共享简化报批材料,开展“拿地即开工”服务,做好全流程代办帮办和审批“前延”工作;主动上门,开启惠企直通车,分层次、分类型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
发展永远无止境,服务永远在路上。
今后,如东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坚实的支撑。强化一流项目支撑,在聚焦海洋产业、主攻百亿项目、突出外资项目等方面有新突破;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工作机制,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定“一项目一方案”,推动一批在手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动态跟踪项目状况,不断提升投产率、转化率、入库率,实现项目推进与企业培育无缝衔接。
乘势而上再出发,奋勇争先闯新路。
如东将统筹实施产业集群筑峰、企业培优扶强、项目提速扩量等七大行动,深入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和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持续推动工业规模总量扩大,力争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达到250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300亿元、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