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蛇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2025年全市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新春第一会”擂响奋进战鼓。南京多年以“新春第一会”形式聚焦作风建设和营商环境主题。2025年,我市将如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南京近悦远来?记者在“新春第一会”现场进行了采访。
2024年,一批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应用场景涌现
会议现场发布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应用场景。市发改委聚焦经营主体关注的企业融资、项目落地、涉企服务等方面,发布了一批营商环境集成式应用场景,赋能高质量发展。
——构建金融服务矩阵,打通企业融资堵点。南京构建“股、贷、债、保、担”五维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总规模2000亿元的“4+N”产业基金集群、政策性金融产品“宁科贷”“宁创融”,以及债券、保险、担保等工具,为经营主体融资“保驾护航”。去年累计发行公司债规模超720亿元,各类票据规模超1370亿元。南京重点财产保险公司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9000亿元。“宁创担”累计为7000余户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超380亿元。全年走访小微企业48.85万户,覆盖量居全省首位。
——精准发力用地保障,助力项目落地加速。深化工程审批改革,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实现规划审批全流程无纸化,土地供应实施“地等项目”行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持续压缩项目供地时限。截至目前,南京已有百余个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强化数字应用赋能,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宁企通”平台集成政策6000余条、奖补事项1800余项,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去年“一件事”总办件量67.66万件,位居全省首位。推进同一事项服务对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要素统一,形成“一事一单一表一图一指南”服务规范。
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上线
优化营商环境,怎么干?会上,我市通报2025年全市营商环境重点举措,为全年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工作开展“划重点”。
据介绍,目前,全市经营主体超180万户。在新的一年的工作推进中,我市将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回升向好,要重点抓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将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结合实际,创新推出企业出海、跨境电商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等“涉企一件事”,畅通省市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加强要素保障,提供覆盖立项到竣工、验收全周期的“帮办代办”服务。加快项目竣工投产,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提升数据产品的交易和数据资产登记服务水平。
——推动金融赋能产业发展。将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银行与外部投资机构,通过“贷款+外部直投”“认股权+贷款”等新模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发挥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快速便捷直达基层,有效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耐心资本、长期资本。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将围绕“4266”产业体系,深化“宁工品推”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帮助企业拓市场、促发展,全力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应用场景的搭建,全年发布新场景1000个以上,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两重”“两新”政策的支持。
——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将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快推行“综合查一次”的联合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的频次。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公益体检服务,提升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全年服务企业不少于500家。
——提升贸易便利化的水平。将进一步放大“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叠加效应,在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投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7×24小时无障碍预约通关,推广“空空中转”“机坪直提”模式,对生物医药等实施通关查验便利化的措施,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以一流作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市“新春第一会”上,各相关部门纷纷亮实招、晒举措。
市委金融办表示,企业出题、金融答题,全市金融系统将实施金融赋能经济发展“五大行动”,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专项对接行动、实施“认股权+”改革突破行动、投贷联动扩面增量行动、并购重组强企壮企行动、数字金融赋能提质行动;全力推进“四链”融合,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推动金融与企业“双向奔赴”。
市建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化工程审批“全链条”改革,助力项目早开工、早投用、早见效。深化工业项目开工、市政报装、项目验收等方面“一件事”改革。在建章立制、审查环节、系统建设方面,多维度畅通工改堵点难点。扩大电子证照覆盖范围,探索分阶段审批豁免机制,强化跨区域经验互鉴。
市数据局表示,从政务服务和数据赋能双向发力,深化“宁满意”惠企利企新内涵。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一企一档”共享主题库建设。推进“宁企通”升级成企业版“我的南京”App,拓展金融对接、供应链合作等功能。打造2000平方米“企业会客厅”,常态化开展政策发布、融资对接、政企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