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30,柳翠井巷社区幸福·邻里食堂里已坐满了人,菜品琳琅满目,大家欢聚一堂。
外卖骑手、快递员、交警、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也都是小巢里的常客。
老年人自己下厨做饭太辛苦,点外卖又吃不惯。怎么办?“吃食堂饭”正成为老年人的新风尚。
从“吃饭事大”到日益“全能”,从助老敬老到全龄友好,“老年食堂”越来越受欢迎的背后,则是以人为本的各项“实招”“硬招”不断落地,给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杭州“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我们想从老百姓的“一餐饭”中捕捉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
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饭”
上午10点30分,记者走进上城区清波街道的柳翠井巷社区幸福·邻里食堂。360㎡的食堂里,已经坐满了人,许多人堂食,也有许多人带着饭盒来打饭。
68岁的周长发是周边社区居民。“我走路10分钟就到这里了,这边菜品多,菜量实惠。”到了饭点,周长发点了一荤一素两个菜、一碗饭,外加一听啤酒,美滋滋地一边吃饭一边与“饭搭子”袁长朋聊天。
方阿姨是后市街小区的居民,自从社区有了食堂之后,她就是这个食堂的“忠实粉丝”:“我们老年人吃得少,自己做比较麻烦,又容易做多了,不如来食堂方便,菜品多选择也多。”
清波街道助老员沈建霞告诉记者,这家邻里食堂从2012年创办至今,已历经三次改造升级,从刚开始解决社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到现在成了方便社区居民和周边上班族、游客常来打卡的幸福·邻里食堂,“饭搭子”越来越多了。
城市之外,农村留守、独居和困难老人的吃饭难问题同样得到重视。
今年5月,临安区湍口镇湍口村古礼川自然村的70岁以上老人,中饭有了“新吃法”——到同村的方志福、童美秀夫妇家“新办”的“红邻共享厨房”用餐。这是湍口镇为解决居住偏远、分散的山区老年群众解决吃中饭难的问题,推出的一项新的服务举措:指定一户村民替镇里“代办”老年用餐点,以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前往助餐的形式,安排全村老人前往就餐。
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去年9月16日,杭州开始面向全市老年食堂推广“全城通”智慧助餐应用场景。打破户籍限制,根据年龄段为老年人提供5至8折优惠,该模式推出一年多来,接入食堂(助餐点)已突破1400家,累计服务超1300万人次,助餐优惠总额6200余万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饭”。
从2003年翠苑一区开出全省第一家老年食堂开始,20多年来杭州在老年食堂的模式几经迭代、创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老年食堂(助餐点)1900余家,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约1200万人次,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经营模式也从“堂食”发展为“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幸福料理”上门做饭、移动餐车、邻里互助就餐等多元助餐模式。
社区食堂越来越“斜杠”
老年食堂确实叫好又叫座,但要长久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公益化+市场化”中找到良性发展的路子。打开思路,扩大经营范围、扩大消费群体,是不二的选择。
今年3月10日起施行的《杭州市民政局 杭州市商务局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杭州要在重点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龄段社区居民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民生食堂品牌,推动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有处吃”“就近吃”“吃得好”。老年食堂正向社区食堂转变。
“这样一份套餐只要9.9元,而且有菜有肉,真的蛮划算的!”位于三衙前10号的劳动路社区幸福·邻里食堂里,刚买到饭的小王端着餐盒吃得津津有味。今年30岁的王栢君工作地点就在附近,听说食堂推出了只要9.9元的“活力久久”餐,小王就成了第一批“尝鲜客”。
随着“蹭饭”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社区食堂纷纷走上“内卷”之路,有开出夜宵酒吧的、有上新药膳轻食的、还有的聘请了知名大厨。
近日,一条“浙江的社区食堂已经是next level”的话题冲上了热搜。5月刚开始试运行的景芳片区的社区食堂“小巢里”,刚一开就吸引了不少附近居民。和一般社区食堂不同,小巢里从早上6点半一直营业到凌晨2点,提供四餐。夜宵还额外有啤酒、小龙虾供应,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开放户外餐饮区域。有网友感叹:“从此老奶奶过上泡吧的时尚生活。”
当“吃饭”这件“小事”变得越来越热闹,社区食堂自身也在“开发”越来越多的功能。
比如绿园弄幸福邻里坊,除了提供社区医疗、便民、文化、养老等多类民生服务,还可以承担覆盖全片区的社会救助、人力社保、残联等行政职能,助力社区从传统行政职能中解放,推动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全面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老年人下棋、观影,社区居民举办公益市集、文艺汇演、烘焙兴趣班,甚至还有讲座、社区议事……集聚生活气、烟火气、人情味的社区食堂越来越“斜杠”。
老年食堂的升级迭代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
6月5日,萧山召开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工作现场会,由施家八大碗等8家餐饮企业组建的“萧膳养”助餐服务联盟和“萧膳养”助餐体验官首次亮相,旨在丰富经营业态,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一边是老百姓日渐旺盛的消费需求,一边是企业不断探索与需求适配的产业服务,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方兴未艾、加快发展。
有专家建议:“思路可以再打开一些,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模式,撬动社区餐饮业态的加入,一方面降低食堂的经营成本,一方面能让餐饮的布局更合理,市民的选择性更大。这样,社区食堂就会向城市食堂转变。”
需求不断涌现,问题不停冒出,模式不断刷新,而“吃饭”之外,社区食堂越来越“生活”的方向则越来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