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7日,市委书记马明龙调研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时指出,“园区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要以更宽视野研究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努力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勇担重任”。当月,镇江经开区党工委就将“优化大学科技园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列入年度13个重点调研课题之一。
全面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创新引领产业强市是镇江发展的“关键题”,更是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前进的“必答题”。近日,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丁卯街道党工委书记蒋峻青在接受专访时表示,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办将坚定信心,锚定打造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未来产业培育先行区”和“创新资源集聚新高地、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地”目标定位:乘势而上,扎实推进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新质生产力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镇江经开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国家大学科技园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引领产业强市为主线,加快构建支持全面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丁卯板块20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打造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区和未来产业培育区,加快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策源新高地和成果承载转移转化新高地。
蒋峻青深感肩上担子不轻,“未来三年,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将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强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提供强劲动力。”
加快项目招引,激发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
回应“必答题”,国家大学科技园紧紧围绕上级部署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紧紧围绕《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年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镇江经开区服务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攻坚。
在首季攻坚行动中,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推进项目招引落地,沅净电子、博越检测两个亿元以上项目已成功签约,正式落地。同时,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实施人才“镇兴”行动的号召,推动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交流暨产业政策发布会在宜园成功举办。大学科技园向各位引才大使、招商大使和创业导师颁发聘书,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动力、创业活力。
未来发展蓝图,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蒋峻青介绍了大学科技园三年的发展路径——
实施三项措施,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理顺大学科技园管办管理体制、建立国有科创载体运营机制、优化园区招商工作运行机制,突出大学科技园管办经济发展职能和科技创新定位,调优配强大学科技园管办力量;完善园区“管办+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包括合作高校在内的三支孵化平台运营团队,运营好创新平台。
实施四项行动,推动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通过实施生产力布局优化行动、传统产业焕新行动、新兴产业壮大行动、未来产业布局行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发挥园区三大产业集聚优势,让车船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让生命健康、生物医药器械等新兴产业“开花结硕果”,让人工智能、激光光电传导、基因诊疗等未来产业“独木变森林”。
实施五项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引领集聚。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创新主体分级培育工程、创新平台能级跃升工程、孵化载体质效提升工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以创新人才高质量引育、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创新载体高标准提升、科技成果高效能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企业集聚,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发展。
蒋峻青描绘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到2027年,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集群显著提升,未来产业培育链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明显成效。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家。(记者 李明明 潘宇琴 通讯员 张旻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