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涉及千家万户,既是基本民生,也是发展工程,备受市民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金山要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跟着记者一起从“外引”“内育”两个维度,去探寻金山教育、医疗扩容增能的破题之策和答题之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具有多维性、整体性。教育和医疗一直是市民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民有所需,政有所为,对于金山而言,要想撕掉市民心中“远郊即末梢”的旧标签,教育、医疗的扩容增能势在必行。究竟怎么做?在记者看来,“外引”和“内育”缺一不可。
先来谈谈“外引”。这几年,在金山一批又一批的新校舍、新院区拔地而起、相继竣工启用,优质资源接踵而至。回首过去一年,瑞金医院金山院区一期项目整体开工,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金山校区顺利开学。华师大二附中金山实验学校新建工程一期开工建设并实现借址办学,引发全区人民的关注和讨论。记者从校方了解到,通过引进优质师资力量和品牌课程,学校教学运行有序、艺体科创教育全面开花,后续工程建设也同样进展顺利。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金山实验学校校长占小红表示,一期桩基工程已经结束,春节以后,将会进入到基坑的挖掘工程阶段,预计2025年6月份基本上能够完成,做好秋季学期迎接新生的准备。
引进一批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固然是提振信心的重要举措。但在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的过程中,更要强化“内育”,才能激发不竭的内生动力。“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硬件设施。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正在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金山医院,去年正式启用了新住院大楼,增加了核定床位300多张和车位400余个,并按市三甲医院标准建成了9个智慧病房,包括肿瘤净化病房等,这让居民就医更安心、也更舒心。
据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介绍,在金山区首先引进了PET/CT,之后于去年8月,又启用了有“生命雷达”之称的SPECT/CT,这又填补了金山区在该医疗设备方面的空白。
“内育”路上,“硬件”不断提质,“软件”升级也在接续提升。今年区两会前,记者走访了亭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医联体建设,亭林医院的医生护士定期下沉社区,通过理论和实操教学相结合,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真正让居民“少花钱、少跑路、看好病”。
亭林医院副院长蒋志宇说道:“我们下派了高级专家,参与社区的门诊、查房、手术,进行一些科研教学的指导,还有就是为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健康讲座和开展义诊活动等等。”
“联”字诀,同样也在教育领域唱响,去年金山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其中,成立于2018年的罗星教育集团,通过组织共理、课程共享、课堂共研、资源共建、教师共培、质量共进,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每一所成员学校的办学“内力”。
金山区罗星教育集团管委会主任、罗星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彭素花表示,近几年的中考,学业考试的合格率,集团各个学校全部都超过了96%。有好几年有的学校都是100%,另外家长和社区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每年都超过96%。
如今,走在“外引”和“内育”的并行之道上,金山区各级医疗机构和学校通过打好“组合拳”,逐渐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今年区两会上,教育医疗扩容增能这个议题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大家对金山教育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了期待。
区政协委员韩美珍表示,“15分钟健康卫生服务圈”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群众关注,比如说像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包括“四张清单”这样一个能力提升具体举措的推出。
区人大代表金弢介绍:“我觉得我们金山教育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我们不断引入外面的资源,另一块我们本土资源也在持续发力,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未来我们引入高校这块是值得期待的。”
民生连着民心。教育医疗是一项永恒的民心政治工程,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对于转型升级中的金山而言,更是如此。从学有所教到病有所医,要实现教育医疗的扩容增能,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外引内育”,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用心用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医疗事业,努力绘就“幸福湾区”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