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上海不少党群服务中心因为“颜值高”“服务包罗万象”而在网络平台成了“网红打卡点”。有的在历史保护建筑内,美感拉满。有的功能齐全,社区食堂、健身房、咖啡店、阅览室、超市、医疗门诊、亲子空间、自习室、夜校、直播室等一应俱全。甚至如果利用好,它们可以降低“沪漂”生活成本,不仅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提供类似共享办公的场所。
那么,党群服务中心的打造需要注意哪些点?“颜值高”“服务好”是否就已足够?
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一朵朵“繁花”在镜面上欣然绽放,花瓣流淌而出,游走于一条条金丝之间。这是掐丝珐琅作品《繁花·万象》,出自闵行区吴泾镇的青年艺术家董慧之手。而今年新春,上海图书馆东馆的纸媒介融艺术展上,有一件蛇主题纸艺作品也来自董慧。这件作品正是她在吴泾镇青藤党群服务中心里完成的。
作为掐丝珐琅、土布等各种非遗技能的课程培训人,董慧在上海有几个工作室。有的放在市中心学校里,以培训课程为主。有的放在区文体中心,由一间小教室改造而成。而董慧待的时间最长、用来创作作品的地方,还是青藤党群服务中心。
“工作室朝南,光线好,配套好。”董慧说,工作之余,也不担心生活。不少居民路过,还会好奇地询问她正在做什么。
制作作品期间,恰逢腊八节。隔壁大教室里,正在举办腊八粥主题活动。居民们特意送了一碗腊八粥到她的工作室。“冬天喝到这碗粥,有点意外惊喜,很暖心。”
与此同时,董慧也为青藤的居民们策划一些手工艺活动,比如动手制作葫芦丝等,深受亲子家庭喜爱。
党群服务中心里,人与人相处的氛围感让董慧十分享受。
而另外一位就读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王亦成,则把党群服务中心当成了“调研场所”。他于2022年成为青藤的居民。这个专业相当冷门,国内起步晚,潜力大,从大三开始,他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青藤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得到允许,他在一些公共空间摆放自制香囊、自调香水,闲逛的居民可随意取用,留下感受,或提出香味上的改进建议。
党群服务中心也邀请他成为暑期志愿者,给社区里的小朋友们上香囊课,并给他留了一间工作室。
有意思的是,他更喜欢去“蹭”隔壁工作室的活动——演讲技巧培训。“毕竟,这是每一位创业者都需要的技能。”
没想到在党群服务中心里,他在创业上收获了不少资源和技能。
青藤党群服务中心的设计方来自同济大学姚栋教授的团队。8年多时间里,姚栋参与主持了上海十几个党群服务阵地的更新。从徐汇区的南丹邻里汇,到虹桥枢纽的党建相关实训基地,再到紫竹半岛和如今的青藤社区。
“建筑师首先都有美的追求,这是我们身上的烙印。”姚栋说,“如果只追求美,工作就简化了。而我接触到的党群服务中心项目,没有太多外部塑造的余地,大部分其实是内部改造。”
节省成本,能利用的尽可能利用。比如青藤党群服务中心原本是个售楼处,一楼大厅内,从天花板到地砖都被保留,售楼处的大吧台被拆除,增加了几套舒适的桌椅,基层人员服务的工作台被放到大厅,开放式办公,与走进来的居民之间几乎“零距离”。售楼处原本的落地门窗也全部被保留。反而是门窗外的户外中庭,姚栋精心设计,跟自然景观搭配,让此地更具江南园林的意象之美。走进来的每个人,视线穿过正对面的一整排落地玻璃门时,自然风光扑面而来,让人心情舒畅。
在姚栋看来,节省成本的同时又要塑造内部美,引入自然光线和风景是一个窍门。但如果只是如此,依然违背了空间打造的出发点。
那么,从设计师的角度,打造党群服务空间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人。市民自身就是最美的风景。”姚栋说。
当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待着舒服,愿意留下、邂逅、交流、议事,甚至门窗外走过路过的人,与里面的人只有一瞬间的视线接触,却觉得“这个地方不错,自己下次可以走进来”,那么设计的目的才算基本达成。
比如爱博四村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内,原本有一处堆满垃圾、闲置设备的采光通风井,常规思路是推掉重新设计。但姚栋坚持保留,还变废为宝,把它变成一个小小的户外中庭,种了一棵树。当头顶的天光和大树的意象投射进整个空间后,在自然光鲜活的显色度下,每一个在党群服务站的平凡人,都显得生机勃勃,呈现出生活的美好状态。
所有在这里活动的人,都变美了,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不是什么都有,才叫好
那么,空间如何让不同年龄层、需求的人都觉得舒服自在?以人为本,也就是“为用户画像”。
比如说,青藤社区最大的特点是4栋人才公寓的驻扎,这是以往十几个党群服务中心没有遇到过的类型。他们的需求是什么?需要调研。
问卷调研中,“希望党群服务站提供哪些服务”,排名第一的是文教类(自习阅览等),占64.1%;第二是健康服务,占60.8%。此外,助餐服务、托幼服务需求也很高。
原来,对于大多有小孩、又是附近科创企业员工的青年人才而言,人才公寓的自习、阅览需求排在第一名。小孩需要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需要独立的工作空间。但面积不大的人才公寓里,这些空间是窘迫的。
住在这里的宝妈刘欣雨直言,青藤片区比较偏,小朋友活动空间少。附近沿街商铺、商圈几乎为零。“带着孩子没地方去。”刘欣雨说。
青藤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根据调研需求,一楼打造了“宝宝屋”;二楼设计成中型阅览室,暖光一束束打在洁白的书架和墙上,形成静谧的文化空间。图书种类覆盖面也广,从儿童绘本到营商类书籍,既适合孩子下课后自习、双休日亲子阅读,又适合自由职业者、不用去固定工位上班的人在这里办公、创业,还可以组织一些沙龙活动、手工类活动。
据介绍,青藤的自习区需要预约,时常有紫竹街区的青年特意过来自习、工作,可见这个片区对文化自习空间的需求之高。
姚栋说,整个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桌椅风格都比较居家、惬意,容易产生想坐下歇脚的冲动。其实,大厅的座椅还有意想不到的用处:年轻人暂时不进家门,只想一个人静静时,特别爱坐在党群服务中心,喝杯咖啡,对着落地窗外的风景发呆。一些快递小哥等人领餐时,也会坐在大厅里的24小时自助区。这里,药箱、微波炉、饮水机、Wi-Fi、舒适的座椅,一应俱全,使用者不用在日晒雨淋中等待。
但爱博片区的“用户画像”中,学习诉求并不强烈。这个片区原本有乡土气息,原住民喜欢在旧的党群服务站屋顶上种菜。所以,重新打造时将大树引入,一方面是引入天光,呈现人之美;另一方面也让居民们感到亲切,创造一个亲近自然、随时能晒太阳的空间。
青藤与爱博的服务重点不同,也阐释了一个理念:作为政府的便民、公益服务,党群服务中心不是什么都“卷”才好,而是要真正满足片区居民最大公约数的需求,填补片区的不足。
把服务对象转化为服务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党群服务阵地1.2万余个,其中,网格党群服务阵地800余个,居村党群服务阵地6000余个,楼宇园区景区商圈党群服务阵地600余个,一江一河党群服务阵地近100个。
在全覆盖和多格合一工作中,涌现出一些设在党群服务阵地的特色党支部,如徐汇区天平街道“咖啡行业”党支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网络自媒体行业”党支部、崇明区竖新镇“蔬菜链”党支部等。
有人说,在上海,很多党群服务中心都是“精彩盲盒”,衣食住行、亲子家庭的一天活动,都可以不出党群服务中心。那么,当服务功能收获好评之后,党群阵地的另外两个功能:政治功能与治理功能,能不能得到体现呢?
有关部门向记者阐述了上海党群服务中心发展更新的背后逻辑。从历史来看,原本的基层服务设施各有各的条线。在上海寸土寸金的空间里,每个条线部门都需要找窗口、网点,需要党和政府投入硬装、软装,“各建各的”的后果,是成本高、反复投入、碎片化;对老百姓生活办事来说也并不方便,看病、买菜、参加文体活动,一天要跑好几处。
2021年,《上海市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指导意见》发布。党群服务中心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窗口,越到基层越要淡化条线,党和政府只有一张面孔,到基层“能融尽融”——空间融合、功能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从当下上海的实践来看,效果显著。不仅相关投入更加高效、集约,“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且一站式便民、公益服务,吸引了大量人流走进阵地。群众的获得感显而易见。
有些中心里,年轻的爸爸妈妈发觉,不仅能给自己“充电”,还能“遛娃”——各种艺术展览、魔术表演、儿童剧、科普讲座目不暇接;更能学“带娃”——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讲解孩子升学怎么选学校,如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服务功能当然只是第一步。但是有了它的出彩,政治功能、治理功能才有群众基础。
比如,有些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普遍给外卖小哥留了24小时自助驿站,还有“九块九吃饱”“十二块九吃好”的社区食堂服务,让“围墙外”的新兴领域人群也体会到城市的温暖。彼此有了联结后,阵地发动外卖小哥与城运中心联合,形成“随手拍”。小哥们走过路过,遇到一些公共空间的问题,如电线坏了、公共设备倒下了,随手拍后上传,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又比如,那么多延时、24小时空间,谁来值班?有些宝妈享受到了党群服务阵地的空间资源后,也成了空间“主理人”,宝妈们自己制定轮值表、管理钥匙。
把服务对象转化为服务力量,能使更多人一起参与街区治理。
真正的功能融合
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0483平方米,共设有37个功能空间,是“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的一站式综合平台。2024年一年,中心服务人次累计超过200万,获评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等各类荣誉。
简单概述的话,这栋5层楼的建筑,每一层楼都涵纳丰富。商超、儿童屋、阅览室、雷锋亭、便民服务区、社区食堂等已无须赘述,中心甚至有近300个座位的康乐剧场,可供文艺演出。有专业录音、拍摄设施齐全的演播厅,用于课程录制、教学排练、直播互动。有供学生做实验的生物实验室。还有带全套表演设备的皮影戏教室。
这些空间虽不为外人熟知,也不如食堂、医疗门诊部看上去那么热闹,但切切实实发挥了政治功能、治理功能。
在这里,党课采取中央厨房制作、学员“点单”的形式。康健辖区内有非常雄厚的党建教育资源——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徐汇区委党校。中心联动市、区、社区三级党校,形成多类主题党课。其中,有遴选后的专题党课、视频党课;有以康健特色的市级非遗项目“桂林皮影”为载体的原创“红色皮影说党史”文艺党课;有讲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康乐家事”的情景党课;有依托徐汇红色资源和“康乐工程”发展历程,在党群中心沉浸式打卡体验的行走党课;有每周循环播放、吸引党员群众随进随看的电影党课;有以“雷锋亭”党员先锋岗为号召,形成参与社区公益志愿活动的实践党课。
康健特色的“红色皮影说党史”,目前已开发了三节课,它采用特色皮影戏的形式,演绎《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雨西牌楼》《保卫楠亭里》。而中心里的皮影戏教室更是市中心少有的老艺人用皮影演戏的固定小剧场,附近学校的孩子们来上“非遗”皮影课时,也可在此观看、创作。党课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让新党员们耳目一新。
又比如,中心将公共区域的“碎片空间”与群众的“碎片时间”结合起来,在一个走廊角落,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演变》故事。“走廊微党课”让大家在等电梯、等上课、等接孩子的时候也能停下来边看边学。这个展陈甚至成为街区里许多家长教幼龄儿童识字的场所。
而在中心的几个功能教室里,除了相关党组织在此开会、议事外,还留出空间,专门服务“围墙外”新兴领域人群,成为新成立的街区党支部办公、议事的场所。这间房屋的墙壁上贴了一张街区商铺“家谱”,记录了走访中排摸来的各类新兴领域主体情况,比如在一个店名后面,有人用红色笔手写了几个大字:“换店主了!”
这一类空间并不像楼下的商超、食堂那样时时有人流,但它们恰恰体现了党群服务阵地重要的“治理功能”。就在这个空间里,街区党支部协商打破围墙,开展亲子共绘书香楼道活动、幼儿艺术拓展课程,还牵头公益街市,包括了美容美发、爱眼护齿、衣食住行等服务,让居民得到实惠,也为街区门店拓展了新销路。
更多的“他们”变成了“我们”,撬动了围墙内外的“融治理”。
中心的议事厅会不定期开展专题协商会。比如“商家议事会”,已解决排水证办理、排污费分摊等诉求。“街区参与式规划”,围绕百花街次干道早晚高峰交通拥堵、景观布局形式单一等问题,邀请沿线商家、居民、学校、新兴领域群体在中心集结,共同“头脑风暴”。
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如何让更多人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力量”?对党群服务中心来说,公共服务吸引的人流最容易被看到,却不是唯一的标准。
比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愚园路党群服务中心,空间本就不大,不可能囊括衣食住行的所有功能,但是面对网红街区愚园路店铺多、人流多的特点,中心聚焦新兴领域主体的需求,紧扣“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群众,打造了一系列服务活动,汇聚人心。
也就是说,在党建引领下,基层所有载体协商议事都可放在这个阵地。比如街委会、商区联盟、各类行业协会,甚至尚未注册的文体团队等,都能用好党群服务中心。
而治理的成果、过程、效应,又可以在这个阵地里展陈,人人都能展现风采。比如康健党群服务中心的每一面墙,几乎都贴满了各类街区项目的治理成果,包括街区里小朋友们的“菜场调研”成果,由此让人心生加入的愿望。党群服务中心是参与人的荣誉墙,也是未来参与者的启发地。(记者 龚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