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建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在淮南落地生根,着力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大踏步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激发广大劳动者聪明才智和干事创业的机制体制
劳动者是生产力最具决定性要素。全面深化改革,其本质上是通过对我国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机制体制的调整,激发并调动广大劳动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机制体制会逐步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对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更新广大劳动者的思想观念,创新广大劳动者干事创业的机制体制,才能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从这种意义上看,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淮南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构建能够切实激发和调动广大劳动者聪明才智、干事创业、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机制体制。
二、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激发大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积极生产和创新创造的机制体制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动力,其主要有各地归属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不同性质的大中小企业组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淮南需要聚焦创新激发和调动大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扩大生产、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筑牢稳步推动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构成。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是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让大型国有企业等公有制经济选择淮南、落户淮南、扎根淮南的机制体制,不断巩固和守护好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淮南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淮南市生产总值(GDP)160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91.5亿元。从事第三产业的主要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大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构建起充分调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大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创业的机制体制,不断培育拓展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全面深化改革,逐步完善激发广大驻淮高校与本市企业、产业、行业各方面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结合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构建促进驻淮高校与本市大中小企业、各个产业和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推动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厚植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根基。
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目前,淮南市入驻高校有13所。其中,田家庵区5所高校,寿县县城1所,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7所。可见,淮南市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积极推动驻淮高校与本市大中小企业、各个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联姻与融合发展,促成高校科研人员把研究课题直接对接企业发展难题,把学术文章写在淮河两岸工矿企业田间地头,把淮南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淮南市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政策,积极促成驻淮高校毕业生留淮就业创业,既实实在在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招工难、招聘难、留住难等问题,又为今后淮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优质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