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每周日上午9时,包河区书香门第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总会准时传出一阵阵诵读声。从2017年开始,志愿者刘莉萍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书香国学社公益课堂,从国学经典到生活美学,用知识和热情点亮了邻里生活,提升了文化素养,温暖了社区居民。
2017年始,志愿者刘莉萍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书香国学社公益课堂。
照亮学子求知路
3月16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包河区惠园东路书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
推开门,里面已有近20位小朋友在朗朗阅读,而授课人正是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宝藏老师”的社区志愿者——刘莉萍。
2017年7月,该小区居民、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刘莉萍,利用“在职党员进社区”契机,在当时的惠园社区开设了“滨湖惠园社区书香国学社”。
为何会在社区开设公益课堂?45岁的刘莉萍解释,开展国学讲座,既能很好地契合“书香”二字,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我在之前做社区志愿服务时发现,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多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不过高昂的费用让大多数人望而止步。于是我就联系社区,想在社区里开设公益课堂。”
就这样,每天早晨上学前的半个小时,刘莉萍总会风雨无阻地在法治长廊内,带领孩子们诵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随后护送他们去附近的师范附小上课。
寒来暑往,她的坚持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孩子们求知路。
种下国学的种子
从2017年到现在,刘莉萍的书香国学社公益课堂已经坚持了近8年。
2023年7月,教学场地从“露天教室”搬到了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课程从原先的《论语》扩展到如今《唐诗》《宋词》《弟子规》《三字经》等“全家课堂”,学生也从当初的5人到每期固定20人。
无论如何改变,在每个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国学的种子,一直是刘莉萍不变的初心。
书香国学社公益课堂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也吸引了很多家长的关注。他们纷纷反映,孩子学习《弟子规》后,回家主动帮忙做家务,还会说“父母呼,应勿缓”呢!这不,师范附小上二年级的吴子懿便是其中一位。
每周日的8:50左右,吴子懿都会跟同样是国学社志愿者的妈妈提前到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将教室里其他同学的座位一一摆放好后,静静地坐着等待上课……
“‘骄娇二气’以往在吴子懿身上尤为明显,自从来我这上课后,整个人焕然一新: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主动帮助同学。”看到孩子一天天地成长进步,刘莉萍备感欣慰。
在家长们的热情支持中,刘莉萍又陆续开设了“乐在摄影”和办公软件课程,将学习的乐趣从孩子延伸至整个家庭。她深知,教授技能不仅是给予知识,更是激发大家探索生活乐趣与无限可能的钥匙。
国学不是“古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句经典在刘莉萍的带领下,从孩子们稚嫩的口中传出,也在成年人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通过解读这些经典语句,刘莉萍不仅传授了古人的智慧,更引导居民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区生根发芽,焕发新的生机。
自书香国学社公益课堂成立以来,刘莉萍已连续开课约50学时,受益人数达1000人。“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明白,传统国学不是束之高阁的‘老古董’,而是充满生命力、指导我们生活的活生生的智慧。”
“刘莉萍老师向居民讲授国学知识,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凝聚社区共识,还促进了道德建设,推动基层矛盾化解。”包河区烟墩街道书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耿静评价道,这种“文化带动治理”的模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柔性生产力”,小区全年投诉量大为降低,睦邻之风蔚然成风。
如今,刘莉萍的书香国学社公益课堂已成为社区的一张名片,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她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将公益课堂推广到更多社区,持续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和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合报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