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邮票重量微不足道,但承载在上面的岁月故事却是沉甸甸的。黄山迎客松的图案被刻印,有人得以用“精巧的方式”,收藏下了家乡的风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邮戳被张贴在信封上,有人于泛黄的页边,想起了在合肥读书的时光。3月1日开始,在合肥城市记忆馆五楼西侧展厅,《邮此新生——从邮戳中看见城市年轮》对外展出。3月14日之前,市民可预约后,来这里在读出过往的“慢时光”。
广泛征集,小巧邮票深入人心
“以前和别人保持联络,总要准备一枚邮票。”站在展板前,45岁的张华迁忍不住感慨。展板上一枚枚小巧精致的邮票,还有透露着古早气息的手写信封,黄色与白色交相辉映。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市分公司,邮政业务部业务经理钱民告诉记者,大多数展出的邮票,都来自集邮协会的会员们提供与自制,策划到征集,耗费了将近半个月,一面面涵盖了改革开放、人民军队、合肥光辉历程的“邮票墙”,就伫立在了合肥城市记忆馆中。“这次总共是5大主题,19个展架,每个囊括了16幅作品。”
邮票的形式各种各样,人们寄托在其上的感情,也各自有别。见到一枚鲜花状的邮票时,张华迁想起了的青春故事。“当时给心爱的女孩写信,用的就是这个邮票。”许多前来参观的市民都有着和张华迁同样的感触,浏览“邮票墙”时,不少市民在看到熟悉的邮票样式,会停下脚步。
在接收邮票进行布展的过程中,合肥城市记忆馆负责人高娟透露,自己遇到了一位“特别”的爱好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爱好收集邮票、盖邮戳,我们的很多作品都是他提供的。”浓厚的“邮票情结”,让高娟既感动又高兴,“正是因为集邮爱好者们的支持,大众才有了更多回忆的凭证。”
为历史“写真”,邮票里的浓浓“文化情”
邮票有着自己独到的文化韵味,作为一个时代的纸质“留声机”,人们可以在邮票上看到城市的许多变化与变迁。
钱民提到,从2024年开始,他们就积极推出邮票展览进社区、学校、企业与街道,向大众传递邮票的魅力。
“第一场是生肖邮票首发,这次是第二场,”这并不是一个“盈利”的工作,四处收集邮票并进行规模展览,在钱民看来,经济的回报屈指可数。可工作仍要稳步推进,“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与宣传邮票文化和明信片文化。”
一位来自合肥市第八中学的孩子令钱民印象颇深。钱民了解到,这位孩子对邮票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会到处收集邮票,还经常拿着信封或明信片,将能够盖定的邮戳都“收入囊中”。热情的行为,一方面令钱民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让他回忆起了小时候与邮票相关的点滴。
钱民补充,现在集邮爱好者仍属于比较小众的圈子,“目前所被完好保存的邮票,愈显珍贵。”钱民希望未来有更多合肥元素的邮票走进大众视野。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