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地方频道>黄山>要闻

站在影视新风口,黄山故事怎么拍?

日前,我市选派专业性较强的党员干部组成大黄山影视产业体悟实训小组,兵分多路,赴长沙、青岛、横店等地开启“特种兵”式的学习之旅,以期通过“他山”撬动“黄山”,推动黄山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我市拥有黄山和徽州两大IP,是一座“天然摄影棚”。站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如何通过影视加持黄山市文旅产业,或是大黄山建设的新课题。

影视剧热:文旅产业新蓝海

似乎是一夜之间,大屏到小屏,横屏到竖屏,影视微短剧深入人心,人们固有的观影生态发生了改变。

微短剧,往往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内容,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的第四种网络影视作品形态。微短剧凭借体量轻、节奏快、时长短的特点受到观众喜爱,成为全新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目前在全国网络视听平台机构自审通过播出的微短剧行业中,青岛、西安、长沙、横店等城市位居前列。

影剧能够带火地方文旅的发展,并不稀奇。2023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云南旅游,成为剧集和文旅结合的优秀范本;《狂飙》的爆火让拍摄地广东江门频频冲上热搜;《繁花》也使得上海黄河路一度成为网红打卡景点。李彦是国内知名文艺先锋导演,其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成立了湖南第一个独立文艺导演工作室。近些年出品的《三生万物》《浏阳河上》《岳阳楼记》,到《光影如诗》《橘洲·江天暮雪》《恰同学少年》《花瑶喜宴》等微短剧拥有一批忠实粉丝,且绝大部分是年轻人。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剧目出品数量多、受众群体分布广、讨论话题热度高、变现盈利能力强成为微短剧近年来的“发展画像”。

不虚此行:前去“他山”取真经

带着问题学、伴着思考行、携着成果归。此次选派的黄山体悟实训小组由市直有关部门、区县、国企、民企等有关人员组成,在人选上更加突出专业和精准,务求取得实效。他们深入影视产业发达地区第一线,沉浸式感受、体悟、探寻“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的“宝藏密码”,以海绵的姿态汲取各地的先进经验。7天,16名“干部学生”边看边学边领悟。政策加持、产业集聚、资本撬动、科技赋能等方面是全体队员的共性认知。

比如青岛。早在2013年,大连万达集团就启动东方影都项目建设,总投资500亿元。2016年,青岛市每年设立10亿元的市影视产业发展基金(其中市、区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引入社会资本5亿元),基金设立期限为5年、共50亿元。在资本撬动下,由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剧组前来拍摄,并获得1600万元的奖补资金。

有着“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横店,20余年来坚持规模化发展、平台化服务、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逐渐把昔日偏僻的浙中乡村,打造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截至2023年,影视基地已累计接待剧组4400余个,拍摄影视剧90000多部(集),2023年实现营收159.6亿元、税收6.86亿元。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上海松江区以胜强影视基地和上海影视乐园为依托,成立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等,从单一的影视拍摄功能向影视制作、发行、交易等功能转变。目前,该区拥有20个影视专业拍摄基地及专业影棚、45个特色影视取景点、8000余家影视企业。2023年影视产业税收达14亿元,产值150.43亿元,新引进企业1386家。

宽松的影视业政策保障是影视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青岛市对于入驻园区的影视产业企业,给予前3年免租金的优惠,吸引大量影视产业相关企业入驻园区。西海岸新区先后出台影视扶持政策,市级层面,每年从文艺精品项目扶持资金和文化产业资金中兑现影视产业奖补资金。2023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兑现影视扶持政策资金2250.2万元,受惠企业132家。

浙江省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2004年,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2012年7月,批准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正式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上升为省级战略。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设立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目前,横店实行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管委会、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管理模式,建立“4+4”工作机制,设立影视内容创作前置服务中心和影视业法治服务中心,推动横店影视产业发展,并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出台五类政策,可谓“保姆式”服务。

厦门市建立了全市统一的“一站式”协拍服务平台,为来厦剧组做好信息报备、拍摄协调服务、政策服务和产业招商对接服务,实现厦门影视产业的资源聚集与服务效能最优。

文旅新径:推动“黄山拍 拍黄山”

黄山历史上曾有包括《小花》《菊豆》《卧虎藏龙》等百部影视取景。近几年,我市在“影视+文旅”方面也作出一些探索,但总体而言入局较晚、基础较为薄弱。

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该计划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并鼓励“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促进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

“学习先进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要拉长时间维度来看问题、找规律。”黟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圣兴所在的第四组建议申报建立黄山市影视产业试验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聚力打造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助力微短剧快速走向消费市场。

市妇联主席刘菁兰所在的体悟实训第一小组建议,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响应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实施“微短剧+文旅”模式,要采取各种合作方式,积极推动“黄山拍 拍黄山”,展现黄山美景美食、民俗民风,推介城市形象,形成互利新局面;探索“微短剧+演艺”融合,打造高质量沉浸式微短剧,在赢得口碑的同时,提高客单价和旅游总收入。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王金莲所在的体悟实训第二小组建议,要准确把握影视产业(网络微短剧)发展规律,立足黄山特色和优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把我市打造成全省影视(网络微短剧)产业的先行区和核心区。一要制定规划,明确影视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路径,与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错位发展。二要布局产业。可建设以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为核心的“1+N”影视(网络微短剧)产业布局,招引一定数量的影视产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要出台政策,提高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以“政府+园区”模式全流程覆盖管家式服务,策划推出“黄山影视之旅”系列活动。

“与先发地区相比,黄山不缺发展要素,差距主要在理念、思路和配套服务上。”黄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龙晓玲说,“作为一座‘天然摄影棚’,黄山面前的机遇无疑是巨大的。微短剧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会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长远规划,持续在政策支持、完善配套、吸引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形成集聚效应,打通内容创作、出品发行、衍生文创的影视产业全链路,以影视文化的IP流量吸引更多游客,从而转化为长久的‘留量’,实现‘影视+文旅’的融合持续发展。”

无论平台如何变化,内容仍是根本。只有推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优质内容,挖掘其“有趣的灵魂”,才能避免同质化,形成记忆点,促使观众“心动”亦“行动”。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吴芬直言:“只有真诚的‘内容经’,才能有稳固的‘产业链’,最终成为真正的‘留量’。黄山市要与剧本创作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促进微短剧内容创作与黄山特色景区、美食、文物、非遗等深入融合,推动文旅微短剧深耕徽州故事,更好将流量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和市场优势。”

记者后记:

结合黄山市情,影视产业(微短剧)或将成为文旅产业“新赛道”。微短剧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高位规划、政策倾斜、完善配套、吸引人才,形成集聚内容创作、传播、消费的生态体系。但不宜盲目跟风、盲目求大,要因地制宜、量身定制,走可持续性、差异化、轻量化发展道路。当务之急,我市可推出一批“微短剧+文旅”产品,从内容生态的探索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影视消费新模式,营造跟着微短剧去黄山“打卡”的新时尚,让影视产品加持大黄山走向新世界。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