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纷靠前一步,矛盾村居止步!常州司法局绘就基层治理好“枫”景
发布日期:2024-08-23 08:35:23
本站编辑:lee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 {
$.getScript('/js/plyr/plyr.js', function () {
$.ajax({
url: "/api/get_voice_file.php",
type: 'get',
data: {
type: 'ns',
fid: "544172437367313"
},
}).then(function (url) {
if (!url || !plyr) return;
//if(false) {
var audioBox = $(' class="audio-box">
无障碍语音播报
')
$('#czfxfontzoom').prepend(audioBox);
plyr.setup('#audio', {
controls: ['play-large', 'play', 'progress', 'current-time', 'captions'],
});
//}
})
})
})
“小张啊,新建的口袋公园椅背做得太宽了,我们老年人坐上去靠得不舒服。能不能让施工队改小一点?”
“好,我这就去办。”
出门买个菜的功夫,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兼职调解员张智佳就在手机上收到居民的意见。张智佳去口袋公园现场查看情况,发现椅背设计确实不符合居民使用习惯。施工方根据她的反映,很快重新修改,一起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潜在矛盾被及时化解。
矛盾在源头发现,纠纷在基层化解。常州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祝嘉介绍,全市现有5453名专兼职调解员、826名村居法律顾问、10326名“法律明白人”,他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使网格、村组、楼道成为收集民意的主渠道、源头解纷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作向下扎根,变“等上门”为“走上门”
8月14日上午,前黄镇漳湟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鲍振宇像往常一样,揣上记事本,带上网格员金文婷,沿着阡陌小道穿梭在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聊家常、谈情况。
上周,村民杨某在自家门口安装了监控,但邻居谢某认为监控探头对着自己家,侵犯了其家人的隐私,多次要求拆除。经鲍振宇上门调解,杨某将监控角度进行了调整并保证不拍到谢某家门口,矛盾得以化解。
“新的工作要求需要新的工作理念,以往坐在村调解室坐等村民上门容易‘贻误战机’。”考虑到两家之前还有其他不愉快,鲍振宇再次上门回访,一方面看看监控画面是否如杨某所说,一方面巩固一下之前的调解成果。
“从‘等上门’到‘走上门’,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为民服务理念和标准的双提升。”漳湟村党总支书记鲍建中是这种新调解模式的坚定推动者。他认为,行政村合并后,在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外来人口激增以及群众法治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下,很多矛盾纠纷不像以前调解起来那么简单了。
手拉手解家长里短,面对面理是非曲直。漳湟村以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为主体,主动上门宣传政策、解释法律、调处纠纷。
在采访中了解到,村里有这么一条“规矩”:村民之间有矛盾的,村民小组先处理;解决不了的,到网格再“把把脉”;还是不行的,村委必须化解。
“现在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去年村里一共发生矛盾纠纷39起,连续实现五连降,10年来大事小事都没有出过村。”鲍建中说。
引导群众参与,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封闭式管理能减少很多邻里矛盾,我同意!”“安全系数提高了,我也同意!”7月26日上午,在遥观镇剑苑社区第一网格党群直通站举行的居民议事会上,大家对“剑苑新村小区封闭管理”一事举手表决。
剑苑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去年,小区改造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随着房屋面貌的提升和地理位置愈发优越,部分居民开始将自家房屋改造成群(出)租房,造成大量外来租客车辆涌进小区,引发拥堵、磕磕碰碰、邻里纠纷事件不断。
为此,社区经多方走访、多轮论证、咨询律师意见,学习借鉴同类小区管理经验,提出对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这一方案在居民议事会上得到一致认可。
“有些事,群众嫌距离远,不愿跑来说;有些事,群众找不到人,没地方说。”常州经开区司法局遥观司法所所长王孝金认为,这些“不愿说”和“没地说”阻碍了群众反映他们的烦心事、挠头事,“基层自治,群众应当是‘主角’而不是‘观众’。”
自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社区依托网格党群直通站、物业服务中心、小区休闲长廊,在居民身边设置“民无忧·诚信茶吧”,让群众有地方“发发牢骚、说说心声、议议民生”。
基层自治,法治促善治。社区还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室、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功能,社区法律顾问定期走进小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识,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维权靠法。
如今,从“楼道线路整治”到“规范电动车停放”、从“防止老小区改造后‘返旧’”到“商圈如何深耕升级”,无论大事小事,社区始终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优化专业力量,持续提升调解质量
想要群众对矛盾纠纷调解结果心服口服,离不开“法”的支撑。法律专业人士在解决纠纷中把关定向,可以及时减少摩擦、预防矛盾升级。
“如果没有陈老师的帮忙,那次调解很难成功。”周丽娜是河苑社区的网格员,也是兼职调解员。她介绍,社区内一对做生意的夫妻因为欠外债闹起了离婚,妻子想离婚后带着儿子,丈夫坚决不同意。
由于这次调解涉及法律方面的相关业务,社区请来了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顾问律师和调解员队伍里的心理咨询师一同参与。
擅长婚姻家事纠纷处理的律师陈岩在了解到当事双方的想法后,多次单独找双方聊天,及时向夫妻两人分析阐明离婚后的利害,并依据法律条款列出需要处理的事项,最终促成了夫妻双方回心转意、重归于好。
专业分析,多元参与,凝聚起议事办事的强大合力。前不久,戚墅堰街道站北社区的两个小区居民就雨污管接通问题产生矛盾,并阻挠施工。社区调委会邀请建设局工作人员和施工队开会商议,就两个小区间雨污管接通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了改造方案,并在涉及楼栋附近张贴了告示,告知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双方居民对此都表示非常满意。
戚墅堰司法所副所长陈逸波说,街道引入多元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吸收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参与纠纷化解,用心服务解群众心结。此外,街道还在一批优秀网格员、居民小组长、退役军人中遴选“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的作用。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