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首页>财经频道>国内财经>产业经济

上半年车市增长4% SUV“退潮” 新能源狂飙

  2018年上半年,我国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0974412辆,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增速主要来自于汽车出口和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但同时,此前作为车市增长主力军的SUV车型表现乏力,上半年SUV车型共销售4688944辆,同比仅增长6.3%。

  而在车市缺乏热点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2018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13%。此外,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助推下,新能源汽车正快速向高续航、高品质方向发展。

  2018年7月9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6月我国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687382辆,同比下降3.1%,环比下滑6.4%。对此,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6月如此低迷的表现比较罕见,我国车市正迎来严峻的考验。

  同时,上半年车市销售数据也随之出炉:2018年1-6月,我国狭义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0974412辆,同比增长4.0%,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而车市上半年的增速主要来自于汽车出口和新能源汽车的高增长。

  上半年车市增长4% SUV热潮褪去下半年走势难料

  具体来看,6月,轿车、SUV和MPV车型销量均呈现同环双比下降走势。其中,轿车共销售870600辆,环比下降6.0%,同比下降0.7%,在三大车型中表现最坚挺;SUV共销售687578辆,环比下降7.1%,同比下降4.4%,此前高速增长的SUV车型正遭遇销售瓶颈;而持续萎靡的MPV表现仍无起色,6月MPV共销售129204辆,环比下降5.6%,同比下滑11.5%。

  对此,崔东树分析道,“6月我国车市表现低迷是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6月中的端午节小长假影响了汽车有效销售时间;同时,由于观看世界杯的人和购车人群高度重叠,因此世界杯的举行也压缩了购车群体选车的时间;再有,对7月关税降低的预期,使得6月进口车市场观望氛围浓厚,这甚至也对国产、合资汽车带来了一定的传染效应。”

  纵观2018上半年,SUV增速已明显放缓,并几乎与轿车增速持平,而MPV市场则持续低迷。具体来看,上半年,轿车累计销售5429169辆,同比增长5.2%,稳固了其车市销售份额最大车型的地位;SUV则结束了高增长,上半年共销售4688944辆,同比仅增长6.3%;MPV市场依然难有起色,上半年共销售856299辆,同比下降12.6%。

  对于7月及下半年车市的走势预测,崔东树表示,7月较同期多一个有效工作日,有利于汽车销售,但去年7月的高销量基数,使得今年增长压力很大;同时,虽然7月起我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6%,但由于近期厂家渠道库存并不缺货,因此产销拉动至少要等到8月后。

  而受6月车市负增长拖累,1-6月车市整体增速略低于预期,尤其前期车市增长的主要动力SUV车型6月增速甚至低于车市平均增速,也显示出了车市热点不足、增长乏力的趋势,因此下半年车市将面临挑战。

  不过,虽然新能源车型正整体销量基数仍较小,但其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车市的一大热点,并能够提振车市的整体表现;同时,随着中西部楼市增速趋于平缓,资金也将回流至车市;此外,随着强势合资品牌近期不断推出小型SUV,因此下半年小型SUV、乃至整个SUV市场仍将有颇多看点。以上因素也有望共同推动下半年车市平稳增长。

  政策助推新能源汽车高端化 小排量涡轮发动机需求扩大

  2018年,在车市缺乏热点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2018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13%,而这也是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带来的效果。同时,6月,A00级纯电动车型销量占比已经从5月的62%下降到33%,这也凸显出了自主品牌纯电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向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而这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政策的推动。今年2月13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自6月12日起开始执行新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补贴新政大幅提升了新能源车的电池能量密度标准,推动了高续航、高品质新能源车的发展,并将形成以中高端乘用车和高端物流电动专用车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增长新局面。在新政的推动下,6月A00级纯电车型销量环比大幅下降60%以上,而高续航的A0级纯电车型销量占比则明显提高。

  此外,“双积分”政策也很好地助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各车企都大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当中,以实现传统车与新能源车、以及油耗积分的平衡,这也使得2017年国内新能源积分达到179万分,同比增长高达81%。

  值得注意的是,在节能减排浪潮中,除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开发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如1.0T、1.2T等小排量三缸发动机正成为众多合资品牌布局的重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22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