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画卷”

  原标题:纪念第55个世界地球日

  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画卷”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今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更高起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江苏省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全省国土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全省人均耕地0.85亩,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超过10%的经济总量。自然资源类型较为丰富,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5处,林木覆盖率达2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发现各类矿产133种,查明储量的有69种,但人均矿产占有量较少;小型矿床较多,大型矿床较少;非金属矿多,金属矿少。全省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 共26个海岛。海岸线全长约954公里,沿海滩涂总面积750万亩,约占全国的1/4。

  在江苏大地上,江苏省自然资源部门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壮丽画卷。

  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2023年7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多规合一”以来全国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市县,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规划》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1+3”重点功能区,构建“两心三圈四带”为主体框架,全域一体、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我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82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0.87万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0.95万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包括了江苏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接下来还将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环境准入标准,从体制机制上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空间范围,规范管控人为活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江苏提供规划引领与空间保障。

  生态修复,筑牢美丽江苏的自然本底

  近年来,我省以“国家山水工程”等6个国家级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进一步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底。印发实施《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健全省市县三级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机制,科学开展土地、海洋、矿山、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邵伯湖西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山水工程”首批典型案例。国家矿山示范工程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4万亩,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入选自然资源部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2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和16个省级示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盐城修复滨海湿地超1550公顷;“江苏省连岛整治修复及保护”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推动美丽江苏底色更“绿”。2023年6月8日,连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表彰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条子泥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9个第二届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严格保护,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高效发展空间。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进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资源技术换空间,以产业园区、工业用地等为重点创新举措,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与“三大工程”统筹并进,努力以较少资源占用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开展海域使用立体分层确权试点,率先构建海域空间的立体分层配置模式,合理确定养殖等各类用海标准,全面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科学高效配置海域资源。“十四五”以来,截至2023年底,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8%。成功创建15个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节地模式(技术)典型案例评选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节约集约利用江苏经验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牢牢守住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创新构建实施“责任+激励、行政+市场”耕地保护机制,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省现有耕地6150.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5345.02万亩。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体系,深入推 进矿产和海域海岛资源保护,持续开展林地和湿地保护,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格局。严格保护国家和省级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加大生态公益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有序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创建。

  绿色蝶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发展“生态农文旅”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江阴市“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和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整理资源发展生态产业4个案例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第二批、第四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案例,印发了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一批典型案例。

  徐州市深入推进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将千疮百孔的塌陷区建设成湖阔景美的国家湿地公园,并带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无锡市江阴市提出了“三进三退”护长江战略,综合运用土地储备、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综合开发等措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增值外溢;苏州市金庭镇按照“环太湖生态文旅带”的全域定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资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常州市天宁区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合理安排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生态筑底、绿色赋能”。此外,全省各地深入探索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立足试点地区自然本底条件和经济基础,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生态产品增值溢价、生态产业化、生态补偿等多元价值实现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丰富自然资源领域“两山”转化的路径模式。

  矿地融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为矿业绿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全省建成绿色矿山106家,其中全国绿色矿山34家、省级绿色矿山72家,在采矿山中绿色矿山建成率达84%。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显著增强,矿山面貌发生喜人变化,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推动了我省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长江干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213个。

  为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全面融入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出台《关于促进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地质勘查行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等需求,发挥地勘行业专业优势,有力支撑服务“美丽江苏”建设;以国家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矿种,兼顾省内优势特色矿产,全面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完善全省“1个省级+13个市级+N个县级”防灾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全方位保障全省防灾减灾工作;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矿地融合工作内涵,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矿地融合工作新模式。

  海洋强省,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十四五”以来,我省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海洋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初步核算,2023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606.9亿元,同比增长6.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5%。海洋主导产业韧性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2023年沿海沿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8.6亿吨,同比增长7.6%,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海洋船舶工业稳步复苏,占全国市场份额连续14年总体保持领先。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电力业加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1183.5万千瓦,全年海上风电发电量达300.9亿千瓦时,仍位居全国第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稳中向好,2023年海上风电安装与运维船舶制造延续活跃态势,成为海工市场的重要力量,具有领先优势。

  江苏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是优势较为明显的三大海洋产业,我省三大造船指标占全国市场份额均超过40%,海洋工程装备增加值约占全国的1/3,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过去10年以来,江苏在全国均排在第一位。此外,江苏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一,2亿吨以上港口数量达到6个,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正全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洋强省建设。

  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打造科技平台,建成自然资源部认定的海岸带开发与保护、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等5个重点实验室,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滨海盐碱地生态改良与可持续利用等4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华东海岸带、江苏东海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等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立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投入资金1.25亿元,开展了91项科技攻关及示范应用;建立贯通部、省、市、县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技术的“效率倍增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全面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实景三维江苏建设全国领先,“天地图·江苏”上榜2023数字江苏建设优秀实践成果“十佳案例”。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3年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着力探索线上线下协同,系统内外联动,打造自然资源科普矩阵。立足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及各类科研平台和科普基地的同时,联合省科协,联动各类学会、地铁、影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创新开展了科普讲解大赛、少儿手绘地图大赛、地铁“科学号”列车、“地球蛋糕”影院宣传、“我眼中的地球”视频征集、自然资源科学知识有奖竞答、发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倡议、签署海洋科普展馆联盟协议、发布全国“三调”成果系列丛书、制作国家版图意识宣传册、启动“最美自然守护者”学习宣传、免费开放科普场馆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自然资源国情省情、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增强公众节约集约利用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