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

首页>地方频道>绍兴>要闻

自我造血 树兰书房破局之路在哪?

出门步行不到15分钟,就能阅读书籍、参加文化活动……这些年,树兰书房不断扩面,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树兰书房已成为越城区市民心中的文化地标,然而,在滋养大众的同时,树兰书房自身却面临着运营成本高、服务内容单一等多重困境。这两年,树兰书房不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寻求突围,但这种自我造血的尝试有成有败,甚至引来争议。那么,树兰书房的破局之路到底在哪?

树兰书房,为何热衷做加法?

上周末,在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的树兰书屋里,不时有游客来打卡。与别处树兰书屋不同,这里的书屋融合了咖啡馆业态,给予读者更多选择。当天,记者看到不断有游客进来购买茶饮等物品。“一杯咖啡,一本书,消磨一个下午,远离城市喧嚣,是周末理想的放松方式。”从城区慕名而来的游客刘冲说。

书屋负责人黄英原来在鉴湖街道经营咖啡馆,租期到了之后,经鉴湖街道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推介来云松村看场地,一下子就被书屋及周边环境吸引。“考虑到前期运营存在一定压力,我们给予免租金进场,他们则负责书房的日常运营管理,给有需要的村民办理借阅服务。”罗国海说。去年5月份,南山咖啡进驻之后,对书房进行了改造提升,增加了一些软装等。业态方面,除了咖啡,还提供牛排等轻食。

“作为一个综合文化空间,我们并不希望单纯以商业来连接消费者,更希望以文化来连接消费者,所以,我们的初衷就是打造一个开放式、有格调的公共文化空间,既丰富配套,又能增加我们和消费者的黏性。”黄英说。

读者在树兰书屋云松馆开展团建活动。

为帮助书屋引流,村委常把活动举办场地放到书房附近。业态丰富起来,书房里的各种活动也多了起来,原本冷清的书房日渐热闹。特别是周末、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人流量最高的一个月达到6000人次。“图书的借阅量日渐多起来,书房的管理更加有序,村里还节省了书房的人工成本。目前来看,这种合作模式是双赢。”罗国海说。

位于皋埠街道坝头山村的树兰书屋,则走出了一条“书房+研学”的社会化运营模式。树兰书屋·坝头山站通过与研学基地“陆游的乡村世界”团队合作,引入专业研学指导老师,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量身定制课程和实践项目。书房主动与社会机构、学校及公益组织等合作,进行市场化运作与资源对接,以此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去年以来,树兰书屋·坝头山站已成功举办153场研学活动,参与学生及社会人士累计超过1.5万人次。如今,树兰书房已经成为坝头山村乡村游客必打卡景点之一。

眼下,树兰书房社会化运营渐成风潮。除了上述两家乡村书屋,树兰书房越王城店借着越城王项目改造开街的契机,也进行了改造升级,并且引进运营公司。“我们刚跟第三方谈好了合作,引进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由他们来负责书房的日常管理,同时增加咖啡等业态。”府山街道党工委委员骆斌介绍,该书房投入使用近两年,平时人流量比较少,还要养两名员工,仅有政府资金投入,并没有产出,希望这次借着越王城项目契机,让书房通过社会化运营与周边商业形成相互引流之势。接下来,将考虑在书房门口布局茶饮等,并利用书房内的小型观影室引进开放麦、脱口秀等活动,为书房集聚人气。

总的来说,越城区的树兰书房往往通过做加法的方式来引流,最普遍的跨界是引入咖啡、茶饮、西餐等轻食业态。但这也引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书房与餐饮的边界在哪里?在公益性的文化设施中植入商业,是否有违树兰书房的建设初衷?

运营成本巨大,倒逼自我造血

不过,这种跨界某种程度上也是树兰书房破解生存困境的无奈之举。

越城区图书馆副馆长姚春叶介绍,树兰书房自2019年开始兴起,目前全区共有18家。城市书房申报主体分村社、企业、个人,投入基本来自财政资金。自开放以来,树兰书房以其幽雅的环境、丰富的藏书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据统计,书房年均接待读者超过10万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成为越城区的文化名片。

树兰书房中兴馆开展手工花艺课。

但是另一个事实是,树兰书房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存在资金有限、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树兰书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这就让书房的社会化运营变得尤为迫切。

姚春叶说,一家树兰书房从兴建到投入使用,需要近百万元经费,之后的运营成本包括水电、人工工资等也需10万元一年。随着市民文化需求的日益多元,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已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是树兰书房寻求突破的积极尝试。而且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树兰书房中兴馆是越城区唯一一家由个人申报创办的树兰书房。该馆负责人郑飞燕通过企业化管理,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书房管理、活动策划等,使得该书房人气颇为旺盛,其图书的借阅量是普通书房的两倍。但即便有人流量,对郑飞燕来说也是“赔本的买卖”。

“因为书房是公益性质的,能盈利的业态比较少,但人工、水电费、宽带费等是一笔比较大的成本支出,基本还是靠政策补贴在维持书房的正常运作。”郑飞燕说,政策补助基本以5年为期限,如果后期想持续运营下去,还是得努力实现自我造血。由于他们的书房周边有比较多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大学生资源,因此郑飞燕在谋划开展课后托管班业务,以及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服务。

有市民分析,社会化运营呼应了大众对于多元文化空间的需求,单一的借书功能已经无法满足市民。树兰书房的社会化运营,不仅是运营模式的创新,更是城市文化服务理念的转变,探索形成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内核的新型商业文化生态。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树兰书房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更有利于形成集阅读、休闲、交流、创意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空间。

做加法要鼓励,但方向在哪?

社会化运营有效盘活了公共文化空间资源,拓宽了资金来源,提升了运营效率。

但树兰书房作为越城区图书馆的延伸,是给大众提供看书休闲的文化空间,咖啡、牛排等各种商业的引进是否会偏离兴建树兰书房的初衷,如何保证公共文化空间不被更多商业空间挤占?

对此,姚春叶说,社会化运营引进的业态需经过区图书馆把关,业态要与书房的格调搭配,一些重餐饮或者相对吵闹的业态并不适宜引进,他们会和第三方运营进行一个业态方面的沟通,既要体现当地地域特色,又不能过度商业化。

越城区政协委员冯晓燕表示,树兰书房的社会化运营,是越城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模式为树兰书房注入了新的活力,大众应该对社会资本的进入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不过,为保证社会化运营的可持续性,政府层面还需进一步明确树兰书房的功能定位,即公益为主,市场为辅。树兰书房应始终坚持公益属性,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可通过文创产品开发、空间租赁等方式获取收入,但需确保这些活动不影响书房的公益服务功能。另外,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社会力量的引入不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例如可以成立由政府部门、市民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定期评估书房的运营情况。

在郑飞燕看来,树兰书房的社会化运营犹如一株嫩芽在慢慢生长,还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呵护成长。要善于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可与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另外,郑飞燕以自身运营书房的经验认为,想要走得长远,首先每个地方的树兰书房要有自己明显的特色标识,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比如杭州晓书馆采用“政府支持+社会运营”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和品牌合作,成功打造了集阅读、展览、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其成功经验在于借助名人效应提升书馆影响力。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书房赖以生存的核心在于其所提供的内容和服务。社会化运营后,书房应增强活动策划能力,丰富文化业态,推出更多符合市民需求的文化活动。例如,可以结合越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展览、文化沙龙等活动。另外,还需加强数字化建设,通过引入电子书借阅、在线课程等服务,满足市民的数字化阅读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市民的阅读偏好和文化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18
收藏
分享